知识库 > 全身 > 生长缓慢 > 内容

生长缓慢内容

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何明

病请描述: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障碍,指的是儿童体内生长激素水平不足,导致身高增长缓慢或停滞不前的疾病。生长激素是由垂体腺体分泌的一种重要激素,对于儿童正常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本文将探讨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的原因、症状、诊断以及治疗方法。 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的主要原因是垂体腺体的功能障碍,由于垂体腺体自身的发育问题、某些基因突变或其他疾病引起的垂体损伤等,都可能导致生长激素的分泌减少或完全停止。此外,一些遗传疾病如废话顿症(Prader-Willi Syndrome)和克莱因费尔特综合症(Klinefelter Syndrome)也可能导致生长激素缺乏症。 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的症状通常包括身高增长缓慢或停滞、体重不增加、身体比例失调(如短躯干、长手脚)、面部特征未发展成熟、成熟性别特征出现延迟等。儿童可能还表现出低能量、疲劳、行为问题和学习困难等。这些症状通常与正常同龄人相比显著落后。 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的诊断通常包括儿童的身高和生长曲线的评估、家族病史、生长激素刺激试验和垂体成像等。生长激素刺激试验是一种常用的诊断方法,通过给予儿童生长激素兴奋剂,观察激素水平的反应来确定是否存在生长激素缺乏。垂体成像可以帮助确定儿童是否存在垂体腺体结构异常。 治疗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的主要方法是通过生长激素替代疗法来补充缺乏的激素。生长激素注射通常每天进行一次或每周数次,需长期维持。生长激素替代疗法可以促进儿童的生长,改善身高增长速度。此外,支持性治疗和康复训练也可能是治疗计划的一部分,以帮助儿童克服与生长激素缺乏症相关的其他问题。 除了药物治疗,关键的是提供儿童所需的关怀和支持。家长和教育者应该与医疗团队密切合作,确保儿童按时接受生长激素注射,并进行定期的健康评估。他们还可以提供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运动,以支持儿童的生长和发育。 总结起来,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障碍,导致儿童的身高增长缓慢或停滞。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儿童的发育至关重要。生长激素替代疗法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并需要长期维持。在家庭、教育环境中提供支持和关怀也是非常重要的。  

生长发育 2023-07-26阅读量5886

长征医院泌尿系统复杂肿瘤多学...

病请描述:泌尿系统复杂肿瘤MDT研讨会第2期 2023年6月27日(周二)下午2点半,在长征医院门诊4楼远程会议中心举办了泌尿系统复杂肿瘤多学科会诊(MDT)第2次研讨会,会议由泌尿外科任善成主任主持,与会者包括:普外一科张剑教授、泌尿外科任吉忠教授、阴雷副教授、心血管外科乌立晖副教授、肿瘤科柳珂副教授、影像科范丽副教授、病理科张晶副教授以及泌尿外科等科室的医生。此次多学科会诊共讨论2例泌尿外科疑难肿瘤病例。 病例1 肠癌前列腺转移 患者85岁男性,主诉:前列腺癌术后3月,会阴部疼痛伴血尿2月。患者3月前因会阴部疼痛不适在外院前列腺增强MRI检查提示前列腺癌侵及精囊可能,T-PSA 1.07ng/ml,当地医院行前列腺穿刺活检提示前列腺腺癌,GS评分4+4=8分。就诊我院,于2023年3月我院行智能臂辅助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术中发现前列腺癌侵及双侧精囊和膀胱颈口,术中留置双侧双J管。术后病理提示肠癌前列腺转移。既往史:2020年11月因结肠梗阻在外院行肠镜检查发现升结肠近肝曲可见巨大增值性肿块,菜花样伴肠腔梗阻,镜身无法通过。外院行腹腔镜下右半结肠肿瘤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中分化腺癌,浸润至浆膜层,无淋巴结转移。术后患者疼痛较前减轻,但仍偶有血尿。术后3月复查腹部CT提示盆腔肿物复发可能。近1月患者并发尿路感染,外院予以对症治疗后缓解,但仍有会阴部疼痛。现患者食欲稍差,一般情况稍差。此次会诊主要目的:决定患者下一步治疗方案?是否还有手术机会?放疗、靶向治疗和化疗的时机? 普外一科张剑教授:患者目前肾盂无明显积水,根据患者基因检测结果,患者对免疫治疗可能不够敏感,现阶段首选化疗加放疗的治疗方案,具体可采用卡培他滨联合放疗进行治疗,若患者耐受情况良好,可加用贝伐珠单抗治疗,需要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后期可考虑手术可能性,但需联合骨肿瘤科进一步会诊确定手术方案。 泌尿外科阴雷副教授:患者目前一般情况较差,局部疼痛症状明显。根据病理报告,肿瘤特征是细胞分化差,恶性度高,目前放疗是一个合适的选择,既能控制肿瘤进展,也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 泌尿外科任吉忠教授:患者术中已留置支架管,可以保持尿液引流通畅,对肾功能保护效果较好。在控制肿瘤进展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放疗可以减轻患者疼痛,在此基础上,适当采用靶向治疗等方式。 肿瘤科柳珂副教授:患者既往肠癌病史,且恶性度较高,浸润浆膜层,要考虑种植转移的可能性。患者肠癌恶性度高,待患者一般情况允许,可考虑完善PET-CT检查。放疗效果较好,但可能诱发或加重患者的感染、血尿症状。目前治疗可选小剂量卡培他滨+贝伐珠单抗联合治疗,后线治疗可考虑靶向药物+放疗+免疫的治疗组合。 影像科范丽副教授:患者肠癌病史,结合病理考虑肠癌前列腺转移,现阶段盆腔病灶复发,后续可考虑完善PET-CT检查,明确全身其他部位转移情况。 病理科张晶副教授:患者病理提示肠癌,已进行多种免疫组化标志物确认,如CDX-2(+),肿瘤恶性度较高,需要更为积极的治疗方式。 泌尿外科任善成教授:患者现阶段一般情况较差,且会阴区明显疼痛,结合各位教授的意见,优先考虑放疗,待患者一般情况缓解,再加用系统治疗,包括化疗和靶向治疗等。患者病情复杂,更应该进行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病情情况采用合适的治疗方案。 病例2 肾癌肺转移 患者59岁男性,主诉左肾根治术后3年,确诊右肺转移1年余。患者3年前体检发现左肾占位,考虑肾肿瘤,于2020年3月于我院行腹腔镜左肾癌根治术,术后病理:左肾透明细胞肾细胞癌,WHO/ISUP II级,紧贴肾包膜,累犯肾实质及肾窦,肾门血管及输尿管残端未见癌。术后规律复查胸部CT、腹部CT、血尿常规、生化、肿瘤指标等。患者术前肺部CT提示双肺多发小结节,直径小于5mm,建议随访。术后1年半复查胸部CT提示右肺下叶背段脊柱旁见实性结节,大小10mm,PET-CT提示FDG轻度增高,SUV2.4,考虑右肺转移瘤。患者遂于2022年 1月于我院行肺楔形切除术,术后病理:右肺下叶结合病史及免疫组化:大小0.9cm,考虑肾细胞癌肺转移。术后予以多吉美靶向治疗。患者2023年1月胸部CT随访发现右肺3mm结节,较前新发。胸部增强CT示右肺下叶结节1cm,考虑转移瘤可能。患者未予特殊重视。于2023年6月胸部增强CT示右肺中叶内侧段结节,较前明显增大,转移可能。此次会诊主要目的:决定患者下一步治疗方案?是否手术?药物治疗的选择? 心血管外科乌立晖副教授:患者目前肺转移灶考虑单发,存在手术的可能性,但患者有既往肺部病灶手术史,手术难度增大。也可考虑肺肿物的穿刺活检,取得病理后,再配合射频消融治疗。 肿瘤科柳珂副教授:患者肺部转移瘤考虑复发,单用多吉美疗效欠佳。建议更换为索坦药物治疗,或者阿西替尼联合免疫药物的方案,但需要考虑到患者后续用药选择越来越少的情况。 泌尿外科任吉忠教授:患者肾癌恶性度较高,药物治疗应该更加积极,靶向+免疫的联合治疗方案能使患者获得更大益处。用药后,应该更加密切随访患者病情,适时调整用药和治疗方案。 泌尿外科任善成教授:患者肿瘤进展快,治疗应该更为积极。肿瘤组织样本获取困难时,可考虑血液样本的基因检测,根据基因检测结果,选择更合适的靶向药物。目前可考虑靶向+免疫药物的联合治疗,情况允许的话,可配合射频消融,后续根据患者情况变化可进行序贯治疗。 此外,本期MDT讨论中还对第1期会诊过的病例进行了病情跟踪和随访,并制定了下一步明确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与相应患者进行了再次交流。 多学科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MDT)是一种由多学科专家共同讨论的方法,旨在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优化治疗流程,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面对复杂晚期肿瘤患者诊疗困难,疗效差,病情进展快,对患者威胁大等问题,泌尿外科任善成主任积极推动成立了长征医院泌尿系统复杂肿瘤MDT协作专家组,联合了普外科、骨肿瘤科、肿瘤科、影像科、病理科等相关科室的多为专家,针对泌尿系统复杂肿瘤共同进行多学科联合诊治。通过这种综合讨论,针对治疗的模式,为肿瘤患者提供最优化的诊疗方案,争取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泌尿系统复杂肿瘤MDT研讨会第3期 2023年6月27日(周二)下午2点半,在长征医院门诊4楼远程会议中心举办了泌尿系统复杂肿瘤多学科会诊(MDT)第3次研讨会,会议由泌尿外科任善成教授主持,与会者包括:泌尿外科任吉忠教授、阴雷副教授、肿瘤科王湛副教授、病理科张晶副教授、影像科周秀秀主治医师、血管外科王超主治医师以及泌尿外科等科室的医生。此次多学科会诊共讨论2例泌尿外科疑难肿瘤病例。 病例1 肾癌伴腔静脉癌栓 患者64岁男性,主诉:纳差、反酸2月。患者诉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食欲减退,伴进食后反酸,近半年体重减轻约10KG。2023年6月,入院后查胸腹部增强CT提示:1.右肾下极巨大肿块占位,性质待定:考虑右肾癌可能大,并累及右肾盂,右肾静脉癌栓形成可能大。2.右肺下动脉局部少许栓塞。MRI平扫提示: 1.右肾下极巨大混杂信号占位,性质待定,右肾癌并累及右肾盂可能大;2.右肾静脉及下腔静脉信号不均,静脉癌栓可能大。PET-CT:1.右肾下极高代谢肿块,考虑恶性肿瘤 ;2.右肾临近下腔静脉、右肾静脉、右肾盂高代谢影。考虑下腔静脉癌栓可能性大。3.慢支,双肺陈旧性肺结核。此次会诊主要目的:1.癌栓明确分级2.肺动脉的二级分支内是血栓还是癌栓3.下一步治疗方案4.手术是否需要准备血管重建材料。 泌尿外科阴雷副教授:患者一般情况尚可,肿瘤负荷较大,可考虑手术治疗,但需进一步明确癌栓的分级、范围,以决定具体手术治疗的方案,同时可以帮助制定术中主要静脉血管阻断的顺序和策略。 泌尿外科任吉忠教授:手术治疗的关键在于腔静脉的阻断,难点在于目前癌栓的范围、形态还不十分明确,建议进一步行肿瘤及瘤栓部位的3D影像重建,以进一步指导精准手术。 血管外科王超主治医师:患者静脉癌栓诊断明确,球囊阻断在腔静脉癌栓治疗中的作用效果不明确。患者右肺下动脉存在血栓可能,建议术前进行积极抗凝治疗,口服抗凝药物或静脉滴注低分子肝素均可,另外要注意围手术期出血风险。 影像科周秀秀主治医师:患者有双肺陈旧性肺结核病史,观察到患者右肺下动脉血栓。另外影像学读片结果提示右肾肿瘤,下腔静脉癌栓Ⅱ级,肾静脉癌栓。 泌尿外科任善成教授:此患者治疗方案考虑手术切除右肾肿瘤,同时取出腔静脉癌栓。建议患者手术前进一步完善3D影像重建,评估腔静脉癌栓的高度及其属支静脉情况;根据3D重建影像,评估术中使用人工血管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同时制定血管阻断的顺序和策略。下一步拟安排患者入院进行手术治疗,密切随访患者病情,适时调整用药和治疗方案。 病例2 孤立肾肿瘤复发 患者60岁男性。主诉:双肾癌术后5年余,肉眼血尿伴左肾盂旁肿物2年余。5年前体检发现双肾肿物,考虑肾肿瘤,于2018年1月行腹腔镜左肾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左肾透明细胞肾细胞癌,WHO/ISUP I-II级;1月后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右肾部分切除术。2021年6月PET-CT提示双肾部分切除术后,右肾中部可疑病变,肿瘤待排;腹部CT提示右肾紧贴肾盂处占位,于我院行腹腔镜右肾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提示右肾透明细胞肾细胞癌, WHO/ISUP II级,肿瘤大小1.8cm。2021年8月、11月多次出现血尿,腹部CT提示右肾缺如,左肾部分切除术后;左肾门、肾窦区病变,较大者直径3cm。2021年11月,膀胱镜+左输尿管软镜提示肾盂一球形隆起,表面血管怒张,易出血。患者拒绝行左肾癌根治术,予多吉美+替雷丽珠单抗治疗,肿瘤缩小,2022年3月停用单抗。2023年3月、6月,出现肉眼血尿,当地医院查MRI提示肾盂旁见两枚铸形生长软组织结节影,较大者约2.2cm。此次会诊的目的:下一步治疗方案?左肾根治+术后透析?续服多吉美,还是更换?或再次基因检测后决定? 泌尿外科任吉忠教授:患者目前一般情况尚可,但血尿持续时间较久,病史为既往右肾癌根治术以及左肾癌肾部分切除术,术后三个月又发现了左肾肿瘤,经药物治疗,3年内肿瘤进展相对缓慢。目前如进行左肾癌根治术,患者后续需要持续接受血液透析或肾移植治疗,后续生活质量明显降低,同时后续肿瘤存在复发风险,目前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讨论保肾治疗的可能性及可行方案。 泌尿外科阴雷副教授:患者双侧肾癌手术治疗后复发,目前复发肿瘤为肾癌或肾盂癌性质未定,如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则肿瘤控制结果最佳,但患者目前保肾意愿强烈。目前可尝试药物综合治疗,但存在后续肿瘤进展及转移的可能性。 肿瘤科王湛副教授:患者既往使用多吉美+替雷丽珠单抗治疗后,副反应较大,可考虑更换为不良反应较小的药物如阿昔替尼+免疫药物的联合治疗方案。放疗效果较好,但可能诱发或加重患者的感染、血尿症状,治疗过程中需注意对症治疗。 血管外科王超主治医师:患者近3年来,药物治疗控制肿瘤的效果尚可,目前可以继续药物综合治疗,同时考虑进行介入化疗。用药后,应更加密切随访患者病情,适时调整用药和治疗方案。 影像科周秀秀主治医师:结合腹部CT影像读片判断,提示左肾复发肿瘤为肾癌可能性较大,肾盂癌的可能性较小。PET-CT结果显示:全身其它部位未发现明显转移病灶。 病理科张晶副教授:为进一步判断患者复发肿瘤是肾癌还是肾盂癌,建议条件许可情况下行穿刺活检明确肿瘤性质,同时可行基因检测来帮助确定药物治疗的方案。 泌尿外科任善成教授:患者本次复发的肿瘤性质,通过综合判断,是肾癌的可能性更大,证据包括:同时发生肾癌和肾盂癌可能性较低;输尿管软镜检查中未发现典型的肾盂肿瘤。目前可以考虑行介入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但肿瘤位置特殊,可能对穿刺活检造成一定挑战性。如能通过穿刺活检取得病理组织,则可以同时完成基因检测,可以指导下一步综合药物治疗方案,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考虑针对肿瘤的包括射频消融技术在内的局部介入治疗。通过上述综合性系统加局部治疗,争取有效控制肿瘤发展,同时保证患者生存质量,后续可根据患者复查情况进一步调整方案。

阴雷 2023-07-10阅读量2394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了解病因、...

病请描述:胃神经内分泌肿瘤:了解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引言: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ointestinalNeuroendocrineTumors,简称NETs)是一类罕见的消化系统肿瘤,起源于胃壁中的神经内分泌细胞。虽然这些肿瘤较少见,但它们的发病率有所增加。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胃NETs的病因、症状以及常见的治疗方法,以提高公众对该疾病的认识。 胃NETs的病因: 胃NETs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一些因素与其发生有关。其中最主要的是基因突变,如多发性内分泌腺瘤-1型(MEN1)和非MEN1相关的遗传突变。其他可能的风险因素包括某些遗传性综合征、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以及胃酸分泌过多的情况。 胃NETs的常见症状: 胃NETs的症状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大小和分泌活性。通常,这些肿瘤生长缓慢,并且可能在早期不引起明显的症状。然而,当肿瘤增大或分泌活性物质时,会出现以下症状:消化不良、腹痛、恶心、呕吐、腹泻、便秘、消瘦以及胃酸分泌过多导致的溃疡等。 胃NETs的诊断: 胃NETs的诊断通常涉及多种方法,包括体格检查、血液及尿液检测、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波、CT或MRI扫描)、内窥镜检查以及组织活检。综合利用这些检查手段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是否存在胃NETs以及肿瘤的性质和分期。 胃NETs的治疗方法: 治疗胃NETs的方法取决于肿瘤的类型、大小、分期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化学治疗、放射治疗、靶向治疗和生物治疗(如肿瘤靶向药物)。针对不同病例,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最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结论: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NETs)是一类罕见的消化系统肿瘤,虽然发病率较低,但其重要性不可忽视。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患者预后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胃NETs的认识,倡导更加广泛的筛查和随访,以便及早发现和治疗这种疾病。如果您出现相关症状或有疑虑,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获取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陈静贵 2023-06-30阅读量1661

如何判断黑痣是良性还是恶性?

病请描述:黑色素痣一般可以通过对称性、边界、颜色、大小、发展变化等,判断是良性还是恶性。如果发现黑色素痣出现异常改变,建议及时就诊,并在医生指导下采取相应治疗。 1、良性:对于良性黑色素痣,其通常为圆形或椭圆形,并具有明显对称性。另外,良性黑色素痣还具有边界清晰、颜色单一、直径较小、生长变化缓慢等特点; 2、恶性:如果黑色素痣为恶性,其一般不具有对称性,并且边界不规律也不清晰,痣上面可能会出现粗糙、凹凸不平的感觉。另外,恶性黑色素痣的颜色并不单一,一般会出现红色、白色、棕色等多种颜色混合,生长速度还比较快。随病情发展,其周围还容易出现溃疡、瘙痒等症状。 恶性黑色素痣通常指黑色素瘤,其恶性程度较高,发展速度快。如果发现黑色素痣异常,建议及时就诊。如通过病理组织学检查明确诊断,确诊后切除原发病灶治疗。如果黑痣长在面部等影响美观的位置也可以考虑手术切除 案例分享

谢峰 2023-06-21阅读量1294

得了肿瘤就是绝症吗?如何区分...

病请描述:    我们常常在生活中听到一些关于谁谁谁得了肿瘤,这样的消息,大家总觉得肿瘤就是绝症,但其实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类,良性肿瘤对人体的危害比较小,恶性肿瘤呢就是我们常说的“癌症”了,它对我们人体危害是非常大的。那么临床上我们怎么进行区分呢,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维度来判断。 1、肿瘤形状:良性肿瘤通常是规则的球形或椭圆形,与周围边界划分清晰。而恶性肿瘤通常呈不规则形状,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晰。 2、生长方式:良性肿瘤生长较缓慢,呈膨胀性生长,就像慢慢吹起的气球。而恶性肿瘤生长较为迅速,像树根一样呈浸润性生长,周边一般呈放射状、毛刺状。 3、是否转移:良性肿瘤以局部症状为主要表现,通常不发生转移,而恶性肿瘤会对周围组织造成侵犯,很容易通过周围的血管、淋巴管或者脱落种植发生转移。 4、细胞形态:在显微镜下观测,良性肿瘤的细胞形态与正常细胞形态类似,而恶性肿瘤的形态和正常细胞差异较大。

孙贤俊 2023-06-07阅读量874

什么是淋巴瘤?

病请描述:淋巴瘤是一种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淋巴系统中的淋巴组织中。淋巴系统是人体的一种重要的免疫系统,负责过滤、清除和识别身体内的异物,包括细菌、病毒、癌细胞等。淋巴瘤与其他类型的癌症不同,因为它起源于淋巴系统本身,并且多样化程度很高,可能会影响整个身体。 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淋巴瘤类型及诊断 -淋巴瘤症状 -淋巴瘤治疗 1.淋巴瘤类型及诊断 淋巴瘤有两种主要类型: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是淋巴组织的一种癌症,表现为单个淋巴结或淋巴组织区域的肿胀。此外,患者可能还感到乏力、发热或出汗。这种类型的淋巴瘤通常生长缓慢,而且较易治疗。 非霍奇金淋巴瘤有许多不同的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占所有淋巴瘤病例的大约30%。其他类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包括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淋巴瘤、毛细胞淋巴瘤和滤泡中心淋巴瘤等。这些类型的淋巴瘤可能发生在各个年龄段,并且生长速度和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 淋巴瘤的诊断通常需要进行体检、血液检测以及淋巴结或组织活检,以确定病情进展情况。如果疑似淋巴瘤的症状出现,应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2.淋巴瘤症状 淋巴瘤症状因患者的种类、年龄和病情而异。然而,以下症状可能表示出现淋巴瘤: -一个或多个肿大淋巴结 -持续或反复发热 -疲劳感 -体重下降 -夜间出汗 -皮肤瘙痒或其他皮肤变化 -肝脾肿大 如果发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深入了解病情并确诊淋巴瘤。 3.淋巴瘤治疗 淋巴瘤的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类型和病情而有所不同。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 -化疗:使用药物杀死癌细胞。化疗可以口服或注射。 -放疗:使用高能辐射杀死癌细胞。 -免疫疗法:利用人体的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 -骨髓或干细胞移植:用患者自身或其他人的干细胞代替受损的骨髓细胞。 -手术:在淋巴结或有组织被活检时手术切除。 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并遵守相应的生活方式,如饮食调整、锻炼等,以帮助减轻痛苦并促进康复。 总之,淋巴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癌症,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淋巴系统对身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保持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防止淋巴瘤的重要方法之一。如果出现淋巴瘤症状,应尽快寻求医生的帮助,并积极配合治疗。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淋巴瘤的治疗将变得更加有效和安全。 编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闵行院区,骨软组织肿瘤综合治疗中心,主治医师,屈国伦

屈国伦 2023-05-22阅读量1462

腹膜后肿瘤

病请描述:     腹膜后肿瘤是指发生在腹膜后区域的肿瘤,包括腹膜后脂肪瘤、神经鞘瘤、平滑肌瘤、淋巴瘤、转移性肿瘤等。由于腹膜后区域解剖复杂,且肿瘤生长缓慢,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十分困难。本文将从腹膜后肿瘤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病因 腹膜后肿瘤的病因尚不明确,但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遗传因素是腹膜后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如神经鞘瘤、淋巴瘤等与遗传有关。环境因素也是腹膜后肿瘤的重要诱因,如长期接触化学物质、放射线等。生活方式也与腹膜后肿瘤的发生有关,如饮食不健康、缺乏运动等。 二、临床表现 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腹痛、腹部包块、腹泻、便秘、恶心、呕吐等。其中,腹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多为隐痛或钝痛,常伴有腹部包块。腹泻、便秘、恶心、呕吐等症状则与肿瘤的位置和大小有关。如肿瘤位于结肠旁边,可引起腹泻、便秘等症状;肿瘤位于胃旁边,可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 三、诊断 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等。超声检查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和周围组织的情况。MRI检查则可以更准确地确定肿瘤的性质和范围。此外,还可以进行组织学检查,如穿刺活检、手术切除等,以确定肿瘤的类型和分级。 四、治疗 腹膜后肿瘤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手术是治疗腹膜后肿瘤的主要方法,可以切除肿瘤和周围组织,达到治愈的目的。放疗和化疗则常用于辅助治疗,可以杀死残留的癌细胞,减少复发和转移的风险。此外,还可以采用中药治疗、免疫治疗等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腹膜后肿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至关重要。因此,应加强对腹膜后肿瘤的认识和了解,及时进行检查和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备注:该患者多次外地医院手术,本次复发,患者转转多家医院治疗无果,该肿瘤巨大,与周围组织关系密切,肿瘤抱绕右肾,侵犯肝脏,结肠,包绕下腔静脉,腹主动脉等,经过团队协同努力,完整切除肿瘤,目前病人恢复中。 编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闵行院区,骨软组织肿瘤综合治疗中心,主治医师,屈国伦

屈国伦 2023-05-15阅读量1673

巨大腹膜后肿瘤

病请描述:巨大腹膜后肿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通常起源于腹膜后的组织,可以影响到腹膜后的器官和结构。这种肿瘤通常生长缓慢,但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被察觉,直到它变得足够大,开始压迫周围的器官和神经,导致疼痛和其他症状。 腹膜后是指腹膜与脊柱之间的区域,包括腰椎、肾脏、肠道、腹主动脉等结构。巨大腹膜后肿瘤可以起源于这些结构中的任何一个,包括脊柱、神经、肾脏、肠道、淋巴结等。这种肿瘤通常是良性的,但也有可能是恶性的。 巨大腹膜后肿瘤的症状通常是非特异性的,包括腰痛、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这些症状可能会逐渐加重,直到肿瘤开始压迫周围的器官和神经,导致更严重的症状,如肾功能不全、肠梗阻、下肢无力等。 诊断巨大腹膜后肿瘤通常需要进行多种检查,包括影像学检查(如CT、MRI、超声等)、组织学检查(如活检)等。这些检查可以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和组织学类型,以及是否存在转移等。 治疗巨大腹膜后肿瘤通常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肿瘤的大小、位置、组织学类型、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手术切除是治疗巨大腹膜后肿瘤的主要方法,但由于肿瘤的位置和大小,手术切除可能会涉及到多个器官和结构,因此需要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和团队进行操作。 总之,巨大腹膜后肿瘤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患者应该定期进行体检和影像学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和治疗肿瘤。同时,患者应该注意饮食和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编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闵行院区,骨软组织肿瘤综合治疗中心,主治医师,屈国伦

屈国伦 2023-05-09阅读量1988

  &n...

病请描述:       神经内分泌肿瘤是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肿瘤,神经内分泌细胞遍布全身各处,因此神经内分泌肿瘤可以发生在体内任何部位,但最常见的是胃、肠、胰腺等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约占所有神经内分泌肿瘤的2/3左右。既有表现为惰性、缓慢生长的良性肿瘤,也有低度恶性的肿瘤,或高转移性、显著恶性的肿瘤。欧美人群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病率大概在2.5~5人/10万人,近30年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发病率显著增加。我国尚缺乏发病率数据,尤其是椎管内神经内分泌肿瘤少有报道, 临床上也容易误诊为神经鞘瘤、脊膜瘤等。         本例患者,男,52岁,于2023.02.14入院。主诉:腰背部疼痛不适1周,站立时加重,躺下时减轻,无头痛头晕,无腹痛腹泻等不适,遂至当地医院就诊,查腰椎MRI增强示:腰3-4水平椎管内富血供占位,考虑神经源性肿瘤(神经鞘瘤可能大);腰5椎体血管瘤。为求进一步诊治,至我院门诊就诊。门诊拟“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神经源性肿瘤?”收住入院。术前常规检查胸部CT,血清肿瘤标记物等均无异常。按照椎管内肿瘤常规治疗方案拟行手术治疗,手术情况见下述,术后随访2个月患者无不适症状。        本病例患者于2023.2.17行半椎板开窗显微镜下肿瘤全切除手术,术中见肿瘤位于腰3、4水平脊膜下,肿瘤质地硬,血供丰富,边界清,包膜完整,肿瘤上下两极与同一神经束相连,与脊膜没有相关联,因此术中临床诊断神经鞘瘤。术中快速冰冻病理切片报告为梭形细胞肿瘤,考虑脊膜瘤,待常规和免疫组化,肿瘤性质与临床诊断不相符。

王俊兴 2023-04-18阅读量1933

什么是脂肪肉瘤?

病请描述:脂肪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起源于脂肪组织。它通常发生在四肢、躯干和腹部等部位,但也可以发生在其他部位。脂肪肉瘤通常在中年人中发生,但也可以在年轻人和老年人中发生。本文将介绍脂肪肉瘤的症状、诊断、治疗和预后。 症状 脂肪肉瘤的症状包括肿块、疼痛、肿胀等。肿块通常是软的,但也可以是硬的。疼痛通常是持续性的,但也可以是间歇性的。肿胀和红斑通常是局部的,但也可以是广泛的。脂肪肉瘤通常生长缓慢,但也可以生长迅速。 诊断 脂肪肉瘤的诊断通常需要进行组织学检查。组织学检查可以通过活检或手术切除来获取肿瘤组织。组织学检查可以确定肿瘤的类型和恶性程度。脂肪肉瘤通常被分为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低度恶性的脂肪肉瘤通常生长缓慢,但也可以转移。高度恶性的脂肪肉瘤通常生长迅速,并且容易转移。 治疗 脂肪肉瘤的治疗通常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手术是治疗脂肪肉瘤的主要方法。手术可以切除肿瘤和周围的正常组织。放疗可以用于治疗手术后的残留肿瘤或转移灶。化疗可以用于治疗高度恶性的脂肪肉瘤。 预后 脂肪肉瘤的预后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肿瘤的类型、恶性程度、大小、位置和转移情况。低度恶性的脂肪肉瘤通常预后较好,但也可能转移。高度恶性的脂肪肉瘤通常预后较差,容易转移。治疗可以改善预后,但也可能导致副作用。 结论 脂肪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起源于脂肪组织。它通常发生在四肢、躯干和腹部等部位,但也可以发生在其他部位。脂肪肉瘤的症状包括肿块、疼痛、肿胀和红斑。脂肪肉瘤的诊断通常需要进行组织学检查。脂肪肉瘤的治疗通常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脂肪肉瘤的预后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肿瘤的类型、恶性程度、大小、位置和转移情况。治疗可以改善预后,但也可能导致副作用。

屈国伦 2023-04-11阅读量1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