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全身 > 结节 > 内容

结节内容

肝右叶见一小片状强化灶,如何...

病请描述: 患者: 患者47岁,直肠癌(Pt3N2M0)手术一年,近期CT检查结果:肝脏大小形态及各叶比例正常,动脉期肝右叶可见一小片状强化灶,直径约6MM,延迟期呈等密度,余肝实质密度均匀,肝内外胆管无扩张,胆囊不大,胰腺、脾脏、双肾正常,CEA、CA19-9正常。 化疗6次(乐沙定 希罗达),放疗28次 请问如何判断病情?是否为转移灶?该如何治疗?谢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肿瘤科周俊 上海东方医院肿瘤血液科周俊:CT平扫和静脉期的信息没提供。如果平扫为等密度,静脉期也为等密度或偏高密度,那么这个不是转移瘤,是部分肝组织的异常灌注现象,没问题。如果平扫低密度,静脉期等密度或偏高密度,血管瘤不排除,可以参照既往的CT,如果既往没有,则要定期随访,不能完全排除转移瘤。 患者:今天请医生看了2011年8月手术前2天的CT,显示该区域有一点状稍高密度灶,但手术后1个月、5个月的CT没有报告,另我的肝肾功能、CEA、CA19-9均正常。请问:1、您上次说的CT平扫和静脉期的信息如何获得,要做什么检查?2、听说检查AFP可诊断肝癌,此说法是否正确?3、从您的经验看,我的此强化灶是良性的可能性大,还是恶性的可能性大。4、下一步我该如何进一步确诊,如何进一步治疗?有些担心,所以有些罗嗦,忘见谅! 上海东方医院肿瘤血液科周俊:一般来说,上腹部增强CT扫描会做平扫、注药后动脉期、静脉期、平衡期,有的还需要延迟期。所以,您的信息应该都有。约70%原发性肝细胞癌AFP会增高,肝细胞癌的临床诊断需要满足肝炎病史、典型的影像学(CT/MRI)表现和AFP增高三者条件,能够活检当然是诊断的金标准。肝细胞癌的AFP增高,如果不进行有效治疗,是不会降下来的。AFP增高还可以见于慢性肝病、妊娠、生殖细胞肿瘤等。另一种原发性肝癌是肝内胆管细胞癌,AFP不增高,CEA、CA199等可增高。我觉得您这个病灶良性的可能性大,建议B超定期复查。如果B超看不到结节,那异常灌注的可能性大;如果有高或等回声结节,血管瘤可能性大,就做MRI鉴别;如果病灶增大,那么转移瘤就不能排除了。总之,6mm这么小的异常增强,不用紧张,也不要过度治疗。

周俊 2018-10-22阅读量1.7万

中药预防小肝癌术后复发

病请描述: 患者: 2012年8月5日体检AFP:2145 8月8日另一市级医院复查AFP1760. 增强CT,右肝有1.7左右的病灶。 8月13日入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 MRI检查:右肝胆囊旁可见一直径1.8CM的类圆形异常信号灶。右肝胆囊旁占位,肝癌首先考虑。血液检查指标不在正常范围的有 : 1、平均红细胞体积 103.9 (83.9-99.1) 2、平均血红蛋白含量 35 (27.8-33.8) 3、AFP 961 (0-20) 4、铁蛋白 346 (7-323) 5、总蛋白 60.7 (64-83) 6、直接胆红素 7 (0-5) 7、高密度脂蛋白-C 0.72 (0.78-1.81) 8、乙肝核心抗体发光法 阳性10.91 9、乙肝E抗体发光法 阳性0.17 10、乙肝表面抗体发光法 阳性18.35 其它指标都显示正常范围内: 1、癌胚抗原 1.4, 2、糖抗原199 5.6, 3、糖抗原125 16.2, 4、乙肝表面抗原发光法 阴性, 5、乙肝E抗原发光法 阴性, 6、乙肝核心抗体IGM 阴性, 7、乙肝表面抗原 阴性, 8、抗HCV 阴性, 9、抗HIV 阴性, 10、梅毒TP 阴性 8月22日手术切除门脉右肝2.5*2+胆囊切除。 8月23日术后检查:谷丙转氨酶 157 8月28日检查:总蛋白56.5 ,白蛋白 36.2 ,谷丙转氨酶62, 谷草转氨酶 36 ,总胆红素 20,直接胆红素 11 。病理所见:镜示肿瘤组织呈结节状、巢状排列,浸润性生长,肿瘤细胞核呈空泡状,核仁明显,核分裂像多见,侵犯肝包膜,胆囊一枚呈慢性炎改变。特殊检查:Hepatocyte(+), AFP(+), CK19(+), CD34(血管+) 术后病理:(第V段肝)中分化肝细胞性肝癌。 出院后无任何药物。已出院三天。 请问一下,后期需要如何治疗,需要吃什么药物或是靶向治疗吗?现在可以吃中药吗?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肿瘤科周俊 上海东方医院肿瘤科周俊: 小肝癌的诊断确切,手术切缘如何?有无脉管侵犯?淋巴结有无转移?这些信息病理报告上未显示。如果只有这一个,术后3个月每月复查AFP,一般来说,手术后应该降至正常,如果降不到或者降后又上升,则要高度警惕肿瘤复发或者多中心肿瘤。如果肿瘤只有这一个,而且无脉管侵犯(小于3cm的原发性肝细胞癌也有20%左右的镜下门静脉癌栓),无淋巴结转移,这个分期的肿瘤,无需化疗或放疗。靶向药物如索拉非尼等主要是针对晚期肝癌的治疗,是通过抗肿瘤血管新生、使肿瘤血管正常化和阻断肿瘤细胞增殖等途径来发挥作用,对于小肝癌根治后预防复发现在只是在科研阶段,还没有明确的定论。手术后建议中药,我导师长海医院凌昌全教授主持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医药预防小肝癌术后复发综合方案的研究结果表明,小肝癌术后采用中药治疗能明显减少肿瘤术后复发。

周俊 2018-10-22阅读量8734

磁共振(MRI)与B超对胆囊...

病请描述:随着人口老龄化与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胆结石的患病种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近年来,胆囊结石约占胆石病发病的80%,以胆固醇为主要成分已经成为我国胆结石的主要发病类型。近年来,胆固醇结石的发生率在逐年增高,西方国家中大约四分之三的胆囊结石为胆固醇结石。而胆固醇结石的早期改变是胆固醇结晶,本文将4年期间MRI的检查中发现胆囊内有胆固醇结晶的患者进行分析研究,并且和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对比。 1、临床资料: MRI检查组:以首次MRI检查的患者,筛选出胆囊内胆固醇结晶的100例患者,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16~67岁。92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右中上腹疼痛、饱胀、不适,8例患者是腹部其他疾病,如肝脏血管瘤、肝囊肿、肝癌等。100例患者全部进行了超声检查。 B超检查组:以首次B超检查的患者中,挑选出30例患者,其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16~67岁。20例患者是腹部不适做超声检查,10患者是肝脏疾病检查。全部病例B超检查均显示胆固醇结晶,给30位患者进行了MRI检查。 2、结果:   MRI检查组:100例患者均被MRI证明胆固醇结晶沉积于胆囊底部,全部患者行超声检查,只有7例可见胆囊附壁高回声,其余93例超声显示未见异常。 B超检查组:30例患者,B超检查均显示胆囊内胆固醇结晶,所有患者均是超声检查完后马上进行MRI检查,MRI检查结果显示,胆囊内未见明显异常信号。 3、讨论: 胆固醇结晶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环境,胆囊排空障碍为胆固醇结晶析出,甚至形成结石提供了时间和场所,胆囊浓缩功能与结石形成有直接关系。临床观察到胃大部或全部切除、迷走神经干切断术后、多次妊娠、长期禁食、完全胃肠外营养等,都可使胆囊排空延迟,增加胆固醇结石的机会。胆囊内超声所见的附壁高回声,实际上是胆固醇在胆囊壁的沉积。目前认为胆固醇结晶是形成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的共同病理基础,胆囊胆固醇息肉与胆固醇结石患者都存在胆固醇代谢障碍,而胆汁成分的变化是胆固醇结晶析出的主要原因。胆固醇结晶的归途有以下几种:①在自然或药物的作用下重新溶解或随胆汁排泄于肠道;②成为胆囊结石的始基形成结石;③附着于胆囊表面,久之被黏蛋白所包裹形成胆固醇息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发现:MRI显示的胆囊内胆固醇结晶是在胆囊内,充填了整个胆囊或部分胆囊,胆囊壁上未见明显异常信号,说明胆囊壁上未形成胆固醇结节,而此时超声显示胆囊内及胆囊壁未见明显回声,充分说明胆囊壁未见胆固醇结节形成,是胆固醇结晶的早期阶段,这个阶段的胆固醇结晶是可逆性的,可以恢复正常;超声显示的胆固醇结晶已经形成附壁结节,一般不可逆,是胆固醇形成的晚期。说明MRI可以检测到早期胆固醇结晶,而超声只是能检测到胆固醇结晶的晚期表现。MRI对胆囊内胆固醇早期结晶的诊断价值的敏感性远远高于B超,是目前发现胆固醇结晶早期形成过程唯一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本文引自刘金有等,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年

赵刚 2018-10-20阅读量1.0万

肱骨近端骨折的微创外固定

病请描述:   一、目的及意义对于肱骨近端简单骨折或者患者有严重并发症不能耐受较大开放手术患者,手术创伤小,既能达到有效固定,又不影响肩关节活动。优点是美观、出血少,手术简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王金武 二、适应证1.肱骨近端简单骨折,NeerⅠ型、Ⅱ型、Ⅲ型。    2.患者有严重并发症不能耐受较大开放手术患者。 三、禁忌证1.NeerⅣ型粉碎性骨折。2.高龄肱骨近端骨折伴肱骨头脱位可能出现肱骨头坏死者。 四、手术方法(一)术前准备:1.术前X线片正位、侧位、腋位,部分复杂骨折移位病人最好有肩关节三维CT照片,确定肱骨近端骨折片的部位、数目,有无大小结节移位情况。   2.应准备好肱骨近端骨折的外固定手术器械,最好有可消毒的上肢手术牵引固定器。3.因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存在一定手术风险,部分病例可能存在非解剖复位情况,但并不影响骨折愈合与术后肩关节功能,应与家属详细交代,取得家属的同意和签字。(二)麻 醉:气管内插管全麻(利于复位),也可臂丛麻醉。(三)体 位:沙滩椅位。(四)手术操作程序1.第一步:令病人取沙滩椅位,消毒铺单后,根据术前肩关节X片及三维CT结合C臂机透视,确定肱骨近端骨折片的部位、数目,尤其是大小结节移位情况,先利用消毒的上肢手术牵引固定器配合克氏针撬拨使肱骨头与大小结节骨块尽量达到解剖复位。2.第二步:利用电钻先将2-3枚螺纹钉由T型可透视外固定支架的上方5个合适的预留孔中穿过固定肱骨头,但注意螺纹钉的尖端恰好位于软骨面以下,然后在T型可透视外固定支架下方固定孔打入1枚螺纹钉,此时可以临时将打入的螺纹钉锁紧,然后利用外固定支架上下二臂间的滑动距离进行适当的牵开,以进一步精确复位大小结节与肱骨头,待C臂机透视下骨折复位满意后,利用电钻先将1枚螺纹钉穿入T型可透视外固定支架下方滑动孔并锁紧,并在T型可透视外固定支架相应的预留孔中固定大小结节与相应骨折块。3.第三步:术中C臂机透视下检查骨折的复位固定效果及肩关节活动情况,绝不允许存在大结节过大的向上移位及肩关节活动阻挡等现象。4.第四步:骨折复位固定满意后,最后进行外支架螺纹针锁定。利用配套锁定扳手将螺纹针进行最终锁定,以大力钳剪断过长的螺纹钉末端,并用配套橡皮帽保护,以防患者术后肩关节锻炼擦伤皮肤,穿针口可以不缝合或缝合一针,敷料包扎。(五)术后处理:术后根据麻醉情况采用相应护理,术后第二天即可开始有保护的活动肩关节,进行功能锻炼。术后2~3个月X片骨折愈合后可拔除外固定螺纹针。 五、陷阱与要点1.对于高龄存在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术中应避免过大的外固定支架牵开,以免造成骨折区的骨缺损与术后骨不连。2.手术中应注意大结节的复位与固定,防止大结节上移与肱骨头关节面连接而造成术后骨不愈合及外展肩袖无功能。3.术后锁定螺纹钉前应在C臂机下检查肩关节活动(动态C臂机检查),了解肩关节活动是否稳定,有无阻挡及固定是否稳定。 六、并发症及其处理1.臂丛神经血管损伤: 比较少见,多因颈肩部解剖关系不熟悉所致,一旦发生血管损伤,应暂时给予压迫止血,因此该手术者最好有肱骨近端切开复位内固定的经验。2.为防止术后固定螺纹钉与皮肤连接处感染,应注意术后外固定的消毒与护理,若术后出现皮肤发红,应给予抗炎处理,并在骨折临床愈合后尽快拔除固定螺纹钉。   参考文献   1         Wang YC, Minimally invasive operation of fractures.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2002, 22:190-22         Lill H, Hepp P, Rose T, et al. The angle stable locking proximal-humerus-plate(LPHP) for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 using a small anterior-lateral-deltoid-Splitting approach-technique and first result. Zentralbl Chir 2004,129:43-83         王金武,罗丛风,孙玉强,等. 微创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5,13(14):1049-1051.4         Krettek C, Schandelmaier P, Miclau T, et al.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asteosynthesis(MIPPO) using the DCS in proximal and distal femoral fracture. Injury 1997,28:20-305         Naranja RJ Jr, lannotti JP. Displaced three-and four part 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s: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J Am Acad Orthop Surg 2000,8:373-3826         Lill H, Hepp P, Korner J, et al. 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s: how stiff should an implant be? A comparative mechanical study with new implants in human specimens. Arch Orthop Trauma Surg 2003, 123:74-817         王金武,朱伟,芮碧宇,等.2007年美国第23届创伤骨科年会介绍. 中华创伤骨科科杂志,2007, 9 (12):1187-1188.8         Gardner MJ, Griffith MH, Dines JS, et al. A minimally invasive approach for plate fixation of the proximal humerus. Bull hosp JT Dis 2004, 62:18-23.9         Gardner MJ, Griffith MH, Dines JS, et al. The extended anterolateral acromial approach allows minimally invasive access to the proximal humerus. Clin Orthop 2005,434:123-9                                                               (王金武,Peter J. Evans,Iannotti Joseph, 田  健,刘晓林)

王金武 2018-08-04阅读量9160

微创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肱骨近端...

病请描述:  一、目的及意义采用小切口暴露,尽量减少骨折端剥离,通过间接复位技术和锁定钢板固定,提供足够的稳定性而利于早期功能锻炼,进而降低骨不连、骨缺血坏死、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王金武 二、适应证Neer分型中Ⅱ型、Ⅲ型、及骨质相对较好且无肱骨头脱位的Ⅳ型患者。 三、禁忌证   1.病人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或康复潜力差(如痴呆病人)。2.高龄NeerⅣ型肱骨近端骨折伴肱骨头脱位或劈裂可能出现肱骨头坏死者。 四、手术方法(一)术前准备:1.术前X线片显示骨折部位,确定骨折类型;行CT扫描并三维重建,直观的显示骨折块的位置,有助于术中复位。2.术前完善相关检查,患者为老年人,需对其全身情况进行评估。应与家属详细交代,取得家属的同意和签字。3.备AO锁定钢板LPHP及配套器械。        (二)麻 醉:全麻或臂丛。(三)体 位:沙滩椅体位。(四)手术操作程序:1.第一步:采用肩关节前方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平喙突水平起行纵切口,约5-6cm,于三角肌与胸大肌间分离头静脉,并将其与三角肌一同向外侧牵开,切开头静脉内侧筋膜,上肢轻度外展,钝性分开三角肌下滑囊,即可清楚显露骨折端。        2.第二步:去除骨折端周围软组织及血肿,轻度内外旋上臂即可明确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及大小结节的位置,先以装有1.0mm直径的克氏针的电钻在肱骨大小结节、肱骨骨折远断端以及肱骨头的下缘各钻二个洞,然后通过钻孔穿入粗的胸骨缝线以备牵引复位及临时固定用。    3.第三步:通过牵引肱骨大、小结节骨折片并将其还纳于解剖位置,同时配合将肱骨头向上顶到肩关节盂的中心,恢复肱骨上端位置,并使其与肱骨干骨折对合,检查并认准骨折近远端的结节间沟应对合一致,然后分别将肱骨大小结节、肱骨骨折远断端以及肱骨头上的胸骨缝线打结,并利用克氏针将肱骨远近端临时固定。  4.第四步:通过C臂机术中透视肱骨近端复位良好后,将AO LPHP锁定钢板置结节间沟后缘1cm,近端离肱骨大结节近端止点0.5cm的位置,以免损伤位于肱二头肌腱后方上行的旋肱前动脉外侧升支,然后遵循AO锁定加压接骨板的原则,在具有固定角度带螺纹的钻头导向器的导引下在肱骨近端固定4~5枚锁定螺钉,肱骨干部可用AO标准皮质骨螺钉固定。根据情况,对于粉碎程度较重的NeerⅣ型骨折,可将撕裂的肩袖用可吸收缝线通过LPHP锁定钢板近端的缝合孔进行缝合修补。  (五)术后处理:术后上肢以吊腕带固定,术后第1天即行被动活动,一周后上臂屈曲外展小于90o下主动活动上肢,6~8周X线证实骨折愈合后可作抵抗肌力的运动。    五、陷阱与要点1.术中于三角肌与胸大肌间分离头静脉,并将其与三角肌一同向外侧牵开,尽量避免损伤头静脉与三角肌之间相连的血管分支,可有效防止术后出现因三角肌等肩关节周围组织静脉回流不畅导致术后肿胀2.术中肱骨大、小结节骨折片还纳于解剖位置时应避免干扰大、小结节上的软组织,以免肱骨头血供障碍。3.术中将AO LPHP锁定钢板置结节间沟后缘1cm,以免损伤位于肱二头肌腱后方上行的旋肱前动脉外侧升支,影响术后肱骨头的血供。4. 术中保持或重建内侧干骺端部位的支撑作用至关重要,通过间接复位恢复内侧的支撑可以很好的重建整个肱骨近端的稳定性,便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如果内侧区域存在骨缺损或骨折较为粉碎,无法有效地支撑,可以通过将骨干顶入肱骨头内来获得相对的稳定性。 六、并发症及其处理1.神经损伤:臂丛神经损伤较少见,腋神经损伤多见于经三角肌劈开入路。腋神经损伤出现肩侧皮肤感觉差,肩外展无力。2. 肩关节僵硬:手术应尽量避免软组织大量剥离,并达到坚强内固定,术后加强早期锻炼。3.畸形愈合或大结节移位:常与未解剖复位、内侧柱支持不够、固定不稳固有关,术后可延迟锻炼时机。轻微畸形愈合并不影响肩关节运动。4. 肱骨头坏死:常见于四部分骨折,涉及肱骨解剖颈。如术后出现肱骨头坏死,并引起局部疼痛和功能障碍,可二期行人工肱骨头或肩关节置换。 参考文献 1         Wang YC, Minimally invasive operation of fractures.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2002, 22:190-22         Lill H, Hepp P, Rose T, et al. The angle stable locking proximal-humerus-plate(LPHP) for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 using a small anterior-lateral-deltoid-Splitting approach-technique and first result. Zentralbl Chir 2004,129:43-83         王金武,罗丛风,孙玉强,等. 微创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5,13(14):1049-1051.4         Krettek C, Schandelmaier P, Miclau T, et al.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asteosynthesis(MIPPO) using the DCS in proximal and distal femoral fracture. Injury 1997,28:20-305         Naranja RJ Jr, lannotti JP. Displaced three-and four part 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s: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J Am Acad Orthop Surg 2000,8:373-3826         Lill H, Hepp P, Korner J, et al. 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s: how stiff should an implant be? A comparative mechanical study with new implants in human specimens. Arch Orthop Trauma Surg 2003, 123:74-817         王金武,朱伟,芮碧宇,等.2007年美国第23届创伤骨科年会介绍. 中华创伤骨科科杂志,2007, 9 (12):1187-1188.8         Gardner MJ, Griffith MH, Dines JS, et al. A minimally invasive approach for plate fixation of the proximal humerus. Bull hosp JT Dis 2004, 62:18-23.9         Gardner MJ, Griffith MH, Dines JS, et al. The extended anterolateral acromial approach allows minimally invasive access to the proximal humerus. Clin Orthop 2005,434:123-9  (王金武,田  健,刘晓林,戴尅戎) 

王金武 2018-08-04阅读量8575

术中超声在脑部不同病变中的应...

病请描述: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时B型超声波技术使术中超声得到迅速发展。至90年代,彩色多普超声进一步扩大了术中超声在神经外科的应用范围。在术中,可以根据超声的实时影像特点明确肿瘤的切除程度、了解血管的位置及血流状态等。与神经导航相比,超声的实时性可避免因脑脊液释放、肿瘤组织分块切除所带来的脑移位误差。术中超声检查操作简便、设备简单,可短时间内重复进行,相较于术中MR、CT等具有一定的优势。颅腔内容物根据超声信号的强弱分为高回声(即超声信号表现为雪亮的白色,正常结构有大脑镰、天幕、脉络丛等;异常结构有新鲜出血、转移癌、海绵状血管瘤、脑膜瘤、血管网状细胞瘤的实质性结节、钙化灶等)、标准回声(是正常脑组织)、无回声或低回声(超声信号是黑色的,正常结构有含脑脊液的脑室和基底池等;异常结构有陈旧性出血肿瘤囊性或坏死部分)。常见脑部病变声像特点如下:1.胶质瘤高级别的胶质瘤多伴有囊性变和坏死,超声影像通常表现为回声不均、信号强弱不等,若病灶周围水肿明显,则表现为较强回声;低级别胶质瘤通常表现为较周边脑组织结构回声略高,肿瘤边界显示较为明显;囊实性病灶的囊性部分表现为无回声,实性部分呈均质的结节状或带状稍强回声,信号接近或低于大脑镰和脉络丛的高信号,瘤周多无水肿。 Solheim等报道156例高级别胶质瘤中,超声图像显示良好和中等占83%,良好指肿瘤四周分界清楚,中等包括深部信号不易和周围正常脑组织区别者;而图像显示不好的占17%,指肿瘤信号和周边脑组织界限几乎不能明显区别。2.脑膜瘤超声显示高回声信号且边界清楚。巨大脑膜瘤内部囊性变或坏死可呈现分隔的低回声信号。3.海绵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可有高回声边缘,内部因为陈旧性出血表现为低回声,而彩超可看见周边小的血管环绕。4.转移瘤转移瘤在MR上多数强化明显,超声通常显示为高信号,含有囊性或坏死部分为低信号。5.动静脉畸形术中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显示动静脉畸形血流信号和清楚的边界。磁共振影像导航术中脑漂移常在0.1-8.7mm,对于脑深部小病灶,上述脑漂移程度足以导致术中病灶不能精确定位。锁孔手术时,为良好地显露病灶,术中可能采取释放脑脊液、使用甘露醇等使脑组织压力下降、塌陷的措施,因此脑移位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仅仅依赖术前神经导航,并不能完全满足精确定位病灶、掌握病灶切除程度的要求。术中超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纠正脑移位造成的误差,并具有实时、迅捷、无创、廉价、可重复进行等优点。术中超声在明确肿瘤边界和切除程度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这一优势主要体现在低级别胶质瘤的手术切除中。低级别胶质瘤在磁共振上通常表现为T1像等低信号,T2像高信号。单纯依据术前的磁共振影像,很难完全界定肿瘤的边界以及术中需要切除的范围,依据超声声像特点可以提示肿瘤实质与周边脑水肿,进而提供给术者需要切除的范围。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血管和血流的显示,使其在富血供的肿瘤以及脑血管畸形的切除术中可发挥重要作用。对病灶周围及内部血管的实时显示可以避免手术对大血管的损伤,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对于脑动静脉畸形,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的显示,对术者有较好的指导作用。超声虽能为术者提供磁共振、CT等检査手段以外更多的影像资料,但并不能完全取代上述检查,尤其在术前进行手术计划制定时,声波无法穿透骨质导致超声完全无用武之地。即使术中超声能发挥较大的作用,也是建立在术前CT、MR等检查手段已经对病灶的具体位置、大小及可能的病理类型有所了解基础之上。

高阳 2018-07-30阅读量8660

七年制直肠癌授课内容——王振宜

病请描述: 定    义 发生在肛管,直肠的恶性肿瘤。 流行病学调查直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仅次于胃和食道癌  大肠癌在不同地区,其发病率有明显区别。据世界肿瘤流行病学调查统计,大肠癌在北美、西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的发病率最高,日本、智利、非洲等地则低。根据有限资料,非洲大肠癌的发病率似乎非常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王振宜在世界范围内我国属于低发区。近年来大肠癌同肺癌一样有上升趋势,我国亦不例外。该病在国内的发病率亦有地区差异,以上海、浙江、福建为高发区男性大肠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约为1.6:1发病率年龄方面资料,据国内统计,以40~50岁为多,年龄组中位数为45左右,40岁以下者全部病例的1/3左右,30岁以下者占10%左右。高发国家大肠癌高发年龄为60~70岁,30岁以下者占6%左右。我国大肠癌好发年龄比国外提早10~15岁,30岁以下者占11%~13%,这是我国大肠癌的一个主要特点病因病机 直肠癌属于腺癌,好发于直肠上端及乙状结肠交界处 肛管癌原发于肛管皮肤,多为鳞状细胞癌。是指齿状线以下至肛门开口处的癌肿,有时肿瘤已外翻而突出于肛门之外,典型者外观似菜花状,触之易出血。肛管癌的主要症状为便血及疼痛,排便时肛门疼痛加剧,可被误诊为“肛裂” 肛门部瘢痕组织,湿疣,肛瘘等病变亦可诱发癌变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关于肛门区域肿瘤的分类见表,其中肛管癌的分类非常清楚   在病理组织学上肛管癌最常见的类型是鳞癌和一穴肛原癌,少见的类型包括恶性黑色素瘤,腺癌。   大体标本所见肿瘤呈溃疡性,边缘隆起,与远端直肠癌难以鉴别。较大的肛管癌可以突出肛管,侵及肛周皮肤,部分患者肿瘤呈膨胀性生长,肛门括约肌受累  诊  断直肠癌临床表现:排便习惯改变便血大便变形转移征象直接蔓延,侵犯膀胱,阴道壁,前列腺 排尿不畅,尿频;侵犯骶前神经,剧烈持续性疼痛,并且有向下腹部,腰部,下肢放射。门静脉——肝转移 分期肛管癌局部检查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大便潜血检查大便潜血是指在消化道出血量很少时,肉眼不能见到粪便中带血并且粪便中有少量红细胞被破坏。  粪便潜血试验是用来检查粪便中隐藏的红细胞或血红蛋白的一项实验。这对检查消化道出血是一项非常有用的诊断指标。    1.消化道癌症早期,有20%的患者可出现潜血试验阳性,晚期病人的潜血阳性率可达到90%以上,并且可呈持续性阳性,因此粪便潜血检查可作为消化道肿瘤筛选的首选指标。  2.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溃疡病人粪便潜血试验多为阳性,或呈现间断性阳性。  3.可导致粪便中出现较多红细胞的疾病,如痢疾、直肠息肉、痔疮出血等也会导致潜血试验阳性反应。 钡剂灌肠检查钡剂灌肠是结肠疾病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尤其气—钡双重造影检查,有利于微小病变的显示,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气钡灌肠对比造影 有助于了解和排除大肠的多发癌灶 直肠癌的影像表现为:①结节状充盈缺损 多在直肠的内侧壁 圆形光滑或轻度分叶 局部肠壁僵硬 凹入 ②菜花状肿块 较大 表面不平 分叶明显 其底宽 肠壁僵硬 ③不规则的环状狭窄 管壁僵硬 黏膜中断 分界截然 ④不规则的腔内龛影 三角形 长条形等 较浅 周围环堤宽窄不均 ⑤完全性肠梗阻或肠套叠征象 阻塞近段有时难以显示.应该注意的是 钡灌肠的X线检查有时无法显示直肠病变 易让人们产生无病变的错觉 其他影响学检查腔内超声 直肠内超声显象检查是以探测直肠癌外侵和肿瘤对直肠壁的浸润程度为目的的一种新的诊断方法,于1983年起开始应用于临床。直肠内超声显象检查能正确地诊断出肿瘤所侵犯的部位及大小。B超检查 对发现直肠肿瘤的病例 可进一步作直肠腔内B超 这是一项近年发展起来的无创检查 其优点是可判断直肠癌的浸润深度及范围 同时对淋巴结是否有转移也有一定价值 肝脏B超尤为重要 以防直肠癌肝转移的漏诊 CT扫描 对肠壁内浸润深度判断的正确性不及腔内超声 但对肠外中度至广泛的播散则有较高的诊断正确性.建议对CT所见按下列分期进行判断:Ⅰ期 肠腔内肿块 肠壁未见增厚;Ⅱ期 肠腔内肿块伴肠壁增厚>0.5cm 但未侵及周围组织;Ⅲa期 肿瘤已侵犯肠周组织 但尚未侵及盆腔壁;Ⅲb期 肿瘤已侵及盆腔壁;Ⅳ期 盆腔内肿瘤伴远处转移者 盆腔CT对肿瘤局部播散判断的正确性达90% CT扫描对直肠癌术后复发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对施行Miles术式患者 术后3个月常规行盆腔CT检查1次 作为以后随访的对照 以后如有症状或复查 再作盆腔CT与术后3个月CT片对比 这样比较容易发现骶前复发灶  MRI检查MRI可从三个方位检查盆腔对显示直肠癌非常理想 在T1加权像上 肿瘤呈低于或等于肠壁组织信号强度的软组织肿块 在T2加权像上肿瘤的信号强度增高 接近或超过脂肪组织的信号强度 在肠管内气体和肠壁外脂肪组织的对比下 肠壁增厚及腔狭窄易于发现轴位扫描有利于观察肿瘤与肠腔的关系矢状位及冠状位扫描有助于确定肿瘤的范围 大小及对邻近结构的影响以及盆腔淋巴结转移肿大 使用小视野和直肠内线圈 可观察到肿瘤对黏膜和黏膜下层的侵犯情况病理检查病理检查是通过对组织或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可对肿瘤的性质与类型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作用:良性恶性的判断手术范围的判定 血清癌胚抗原(CEA) 中文名称: 血清癌胚抗原 化验介绍:化验介绍:CEA是首先在结肠癌病人的血清中发现的一种球蛋白,在胎儿3-6个月的血清中可以检测到,所以称作癌胚抗原。 临床意义:(1)原发性结肠癌患者CEA增高占45-80%。(2)除原发性结肠癌以外,腺胰癌、胆管癌、胃癌。食道癌、腺癌、肺癌、乳腺癌和泌尿系统的肿瘤阳性率也很高,一般在50-70%。(3)结肠癌患者手术切除以后,在1-3周内血中CEA可下降到正常水平。如手术切除不完全,术后CEA还持续阳性,说明病人预后较差或癌肿发生了转移,或者有复发的可能。(4)良性肿瘤、炎症和退行性疾病,如结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胰腺炎和酒精性肝硬变病人CEA也有部分升高,但远远低于恶性肿瘤,一般小于20μg/L。 参考值: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25ng/ml放射性免疫测定〈25ng/ml 鉴别诊断治疗保肛的原则  一个理想的直肠癌根治术应该从其生物学特性、复发转移规律及术后功能的恢复情况,即应从术后的生存期限及生存质量两方面全面考虑。专家认为应该遵循四项原则。足够的肿瘤原发灶的切除合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直肠系膜全切除是必须遵循的原则选择适当的病例进行功能性扩大根治术是尽量遵循的原则 化疗和放疗作用争论的几个问题1.由谁来完成?2.如何界定分期?3.药物的毒性和疗效的取舍?中医治疗作用:减毒增效扶正祛邪对症治疗辩证施治 常用的抗肿瘤中药:白花蛇舌草,蜈蚣,斑蝥,鸦胆子,半枝莲,蟾酥,肿节风,全蝎,天南星,马钱子、夏枯草、七叶一支花、凤尾草、半支莲、天葵子 等等. 预防和调护

王振宜 2018-07-24阅读量6565

为什么要选择乳腺微创旋切手术...

病请描述:随着乳腺检查技术的提高,乳腺结节、乳腺肿块、乳腺囊肿、乳腺占位灶等等发现的越来越多,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能全用“现在的女性更容易生乳房疾病了”来解释,还可能是现在的超声机器太灵敏了,过去发现不了的疾病现在也能发现了。这是好事——可以在疾病比较早期就解决掉。可是,这种情况也对传统的手术方式提出了挑战。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乳腺外科宋晖发现了病灶就要处理,思路一般是这样的:首先,是不是所有的病灶都需要切除;其次,对于那些不能触及(手摸不到)的肿块怎么切?再次,多发的乳房肿块怎么切?并不是所有的超声发现的乳腺结节都需要切除。下面这些病灶一般需要手术治疗:①实质性的肿块(超声提示“低回声”);②囊、实性混合性的病变(超声提示“无回声病灶内见低回声”);③病灶内或周围见不规则血流信号;④超声提示的BI-RADS 3类以上的其它病变。有些病灶并不需要立即手术,比如①囊性病灶(超声提示“无回声”); ②个别扩张的乳腺导管(超声提示“条索状无回声病灶”)。 ③脂肪瘤样病灶。④增生样结节,它们在超声下经常表现为“豹纹样”,每个花纹就像一个低回声病灶,没有经验的医生会被迷惑。这里特别要提到,很多患者超声检查结果上会提示既有小囊肿,又有小的实质性结节,而且都不算大,5mm左右,怎么办?遇到这种情况,不要着急手术,可以观察一段时间,因为有些小的囊肿囊液比较清亮、稀薄,就像水一样,它们在超声下就是“无回声病灶”;而有些小的囊肿囊液比较混浊、稠厚,就像酸奶一样,它们在超声下可能就是“低回声病灶”,很多人通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和随访观察囊液逐渐吸收,变成了“无回声病灶”,就不必再考虑手术了。在微创旋切技术没有出现以前,对于那些摸不到的肿块,手术前医生会用超声波进行病灶定位,然后用记号笔在皮肤上划圈做标记。手术的时候,由标记处切进去,将这个地方的组织大块切除。问题是,这些病灶根本摸不到,注射了局麻药之后,就更加摸不清楚了。为了切除干净就不得不多切除一些,以免遗漏。所以这样一来,会“殃及无辜”,创伤也就大了。对于多发性肿块的患者,如果病灶比较集中还好,如果病灶比较分散,造成的创伤和皮肤上的瘢痕真的是让人非常难以接受。上世纪90年代,微创旋切技术作为活检系统出现了。什么叫“活检”?就是活体组织检查,说通俗一点就是:在病人身上可能有病的地方切出一点组织做化验,看看性质再做下一步处理。看到它的定义就可以知道,这个操作其实并不要求将病灶切干净,只要切出一部分就完成任务了。但是随着操作技术的提高,微创旋切已经完全可以把那些大小合适的病灶完全切除干净了。换句话说,微创旋切目前不仅是活检系统,也是治疗系统。因为整个手术过程中,都是在超声观察引导下进行的,所以,微创旋切有传统手术不具备的优点:切口小、取材准,创伤少,美观好。但是,很多患者错误地认为微创旋切”切不干净”,甚至有些所谓的乳腺专科医生也有这个错误想法,还有意无意的将“复发”和“再发”的概念搞混淆,引导患者“开大口子切小肿块”。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明确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什么是“复发”?复发可以理解为手术没有切除干净,术后过了一段时间原来的部位又长了出来。这个就是手术技能不过关造成的。什么是“再发”,再发可以理解为手术区域以外的部位长出来的新肿块,这个和手术方式、技能没有关系,而是和患者自身的体质有关系。如果想通过某种手术方式杜绝“复发”有可能,想杜绝“再发”不可能。所以说,如果肿块“再发”了,不要怪罪到微创旋切的头上啊!即使大块切除也会“再发”的,除非将所有腺体组织切光,可谁会这样做呢?微创旋切手术虽然是个好技术,却也不是每个病人都适用。下面这样的病人就不适合或者不太适合微创旋切手术。①肿块位于乳头后方。因为手术可能会切断大乳管,影响哺乳功能,这种位置的肿块还是采用乳晕切口的传统术式更好,伤口也是很美观的。② 超声发现病灶旁边有大血管穿过,因为旋切可能导致明显出血使手术不能完成或使复发机会增加。③肿块比较大。如果肿块的最长径线超过2cm,因为微创旋切刀的刀槽长2cm,比这个长的肿块就会剩下一些。当然,医生可以选择和最长径线垂直的方向放置旋切刀,这样也可以切除干净。但如果肿块的每一个径线都超过2cm,您还是选择传统手术方式比较好。④术前高度怀疑恶性肿瘤,患者要求传统手术并立即获得病理结果。⑤乳头溢液的患者,因为要切除整根病变导管及其腺体组织,不能选择微创手术。总之,微创旋切手术是个好技术,通过临床近20年使用,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从当初的怀疑到如今的认可,已经成为乳腺外科重要的治疗手段,更因为它的微创、美观广受患者喜爱,希望更多的患者认识它、接受它。

宋晖 2018-07-19阅读量1.0万

乳腺癌TNM分期

病请描述: 美国肿瘤联合委员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 AJCC)原发性肿瘤(T)原发性肿瘤(T)的临床分类和病理学分类的定义相同。如果是体检的方法检 出,则体检者将其用T表示(T1,T2,或T3)。如果用乳腺X线摄片或病理检查检出,则用T1的亚类表示。肿瘤大小以0.1cm为最小单位进行测量。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乳腺外科宋晖TX  不能评价的原发性肿瘤T0  无证据的原发性肿瘤Tis  原位癌Tis(DCIS)  导管原位癌Tis(LCIS)  小叶原位癌Tis(Paget’s)  仅乳头Paget’s病,但无肿瘤注:与肿瘤有关的Paget’s病根据肿瘤的大小进行分类T1  肿瘤最大径≤2cmT1mic  肿瘤最大径≤0.1cmT1a  0.1cm<肿瘤最大径≤0.5cmT1b  0.5cm<肿瘤最大径≤1.0cmT1c  1.0cm<肿瘤最大径≤2.0cmT2  2.0cm<肿瘤最大径≤5.0cmT3  肿瘤最大径>5.0 cmT4  如下所述,任何大小的肿瘤,直接侵犯到胸壁(a)或皮肤(b)T4a  肿瘤已侵犯到胸壁,但不包括胸肌T4b  乳房皮肤水肿(包括皮肤橘皮样改变)或溃疡或同侧乳房卫星状皮肤结节T4c  T4a 和T4bT4d  炎性癌局部淋巴结(N)临床分类NX  不能评价的局部淋巴结(如淋巴结已切除)N0  无局部淋巴结转移N1  同侧腋下淋巴结转移,但淋巴结可活动N2  同侧腋下淋巴结转移且淋巴结固定或融合,或在无腋下淋巴结转移证据时有同侧内乳淋巴结临床明显转移  N2a  同侧腋下淋巴结转移,且与另一淋巴结(融合)或其他组织固定  N2b  仅同侧内乳淋巴结临床明显转移,无腋下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证据N3  同侧锁骨下淋巴结转移,同时有/或无淋巴结转移;或临床上有明显的内乳淋巴结转移,且同时有腋下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证据;或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同时有/或无腋下或内乳淋巴结转移  N3a  同侧锁骨下淋巴结转移  N3b  同侧内乳淋巴结和腋下淋巴结转移  N3c  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病理学分类(pN)pN X  不能评价的局部淋巴结(如已切除或未进行病理学检测)pN 0  组织学上无局部淋巴结转移,未对孤立肿瘤细胞(isolated tumer cells , ITC)进行检测注:孤立肿瘤细胞(ITC)是指单个肿瘤细胞或不超过0.2mm的细胞集落,通常仅能通过免疫组织化学(IHC)或分子学方法检测出,但终经HE染色证实。ITC通常不能作为恶性行为的证据,如增生或基质反应。pN 0(i-)  组织学上无局部淋巴结转移,IHC阴性pN 0(i+)  组织学上无局部淋巴结转移,IHC阳性,无超过0.2mm的IHC集落pN 0(mol-)  组织学上无局部淋巴结转移,分子生物学检测阴性(RT-PCR)bpN 0(mol+)  组织学上无局部淋巴结转移,分子生物学检测阳性(RT-PCR)ba根据切除的腋下淋巴结(有或无切除的前哨淋巴结)进行分类。仅根据切除的前哨淋巴结而无腋下淋巴结进行的分类表示为sn,即“前哨淋巴结” ),如pN 0(i+)(sn)b (RT-PCR):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pN1  1-3个腋下淋巴结转移,和/或通过切除前哨淋巴结镜下检测出的内乳淋巴结转移,但无临床明显转移**  pN1mi  微转移灶(超过0.2mm,但不超过2.0mm)  pN1a  1-3个腋下淋巴结转移  pN1b  通过切除前哨淋巴结镜下检测出的内乳淋巴结转移,但无临床明显转移**  pN1c  1-3个腋下淋巴结转移,同时有通过切除前哨淋巴结镜下检测出的乳房内淋巴结转移,无临床明显转移**如果超过3个腋下淋巴结阳性,乳房内淋巴结划为pN3b以反应肿瘤负荷增加)pN2  4-9个腋下淋巴结转移,或在缺乏腋下淋巴结转移证据的情况下有临床明显*乳房内淋巴结转移  pN2a  4-9个腋下淋巴结转移(至少有一个超过2.0mm的肿瘤集落)  pN2b  在缺乏腋下淋巴结转移证据的情况下有临床明显*乳房内淋巴结转移pN3  等于或超过10个腋下淋巴结或锁骨下淋巴结转移,或存在等于或超过1个腋下淋巴结转移时有临床明显*侧乳房内淋巴结转移;或超过3个腋下淋巴结转移时有同侧乳房内淋巴结临床阴性的镜下转移;或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pN3a  等于或超过10个腋下淋巴结或锁骨下淋巴结转移(至少有一个超过2.0mm的肿瘤集落)  pN3b  存在等于或超过1个腋下淋巴结转移时有临床明显*侧乳房内淋巴结转移;超过3个腋下淋巴结转移时,尽管无乳房内淋巴结临床明显转移,但切除的前哨淋巴结镜下检测阳性  pN3c  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临床明显”指影像学(除淋巴系闪烁造影)或临床检查或病理学大体观察能检出的转移**“无临床明显转移”指影像学(除淋巴系闪烁造影)或临床检查不检出的转移远处转移(M)MX  不能评价的远处转移M0  无远处转移M1  有远处转移分期0期  Tis  N0  M0Ⅰ期  T1*  N0  M0ⅡA期  T0  N  M0  T1*  N1  M0  T2  N0  M0ⅡB期  T2  N1  M0  T3  N0  M0ⅢA期  T0  N2  M0  T1*  N2  M0  T2  N2  M0  T3  N1  M0  T3  N2  M0ⅢB期  T4  N0  M0  T4  N1  M0  T4  N2  M0ⅢC期  任何T  N3  M0Ⅳ期  任何T  任何N  M1T1*包括T1mic

宋晖 2018-07-19阅读量1.0万

彩超还是摄片?谈谈乳腺的两项...

病请描述:经常有患者问起,对于乳腺疾病,彩超好还是钼靶(正规的名称应该叫“乳腺摄片”)好?这个问题真的不能简单回答。就好像不能简单说坐飞机好,还是坐高铁好。彩超检查的优势在于,对小结节比较敏感,特别是对于囊肿的判读非常准确,检查过程中通过不停变换探头角度,可以观察到结节边界和血流情况,对判断病变性质帮助很大。彩超还有价廉、便捷、无辐射的优点。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乳腺外科宋晖乳腺摄片的优势在于,可以发现非常细小的钙化灶,比较全面的评估病变的累及部位和范围。特别是对于那些没有肿块的导管内癌和早期乳腺癌,往往仅表现为细小簇状钙化,这时乳腺摄片就非常具有优势了。但是,这两项检查都有不足之处。乳腺摄片使用的是X射线,有辐射性,不能频繁检查,除非非常必须,半年加做一次,一般一年以上检查一次。X射线对致密的腺体分辨率不高,也就是说,对于年轻、未哺乳的致密性腺体,乳腺摄片不是一个好的选项,只会让这类患者白白受到射线的伤害。彩超检查可以检测到比较大的钙化,但对于细小钙化不敏感,因此容易遗漏只表现为细小钙化的早期乳腺癌。总结一个表格,显示一下二者的优劣。优点缺点针对性彩超价廉、便捷、无辐射、可反复检查;对小结节敏感;鉴别囊、实性病变;乳腺导管内病变;观察血流对小钙化不敏感,主观性较强,需要超声医生经验丰富小结节;囊肿;乳头溢液;动态观察病变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乳腺摄片费用稍高;对小钙化敏感;可以全面评估病变累及区域有X线辐射;对致密乳腺不适用;对年轻女性不适用有乳癌高危因素的患者的筛查需要提醒患者朋友的是,不能因为做过上述检查,没有发现问题,就不去医生处就诊,因为,有些疾病仅仅通过辅助检查是不能发现的。比如说,有相当一部分溢液的患者,只能通过临床医生细致的检查才能发现,而彩超和摄片都没有提示。任何检查都有优劣,取长补短,疾病才能早发现、早治疗。

宋晖 2018-07-19阅读量8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