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三重安检”与“精准拆弹”:胰腺癌外科治疗的智慧抉择—— 解读顶尖团队的抗癌策略文章来源: 基于欧阳柳教授团队发表在专业领域的权威综述《胰腺癌外科治疗的决策和手术路径》科普作者: 费健 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中华医学科技奖等多项大奖获得者,全网粉丝超百万的健康科普达人)推荐理由: 胰腺癌素有“癌王”之称,早期难发现,治疗挑战大。这篇科普化解读顶尖外科团队的经验,帮你理解医生如何为患者“量体裁衣”制定手术方案,揭秘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决策!了解这些,不仅关乎知识,更关乎对生命选择的尊重与信心。大家好,我是费健医生。在瑞金医院普外科的30多年里,我见过太多被疾病困扰的朋友。除了大家经常关心的甲状腺问题,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另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器官——胰腺,特别是被称为“癌王”的胰腺癌。胰腺癌为什么可怕?因为它往往悄无声息地生长,发现时可能已不是早期。而且它位置特殊,周围全是重要的血管和神经,就像长在“交通枢纽”的核心地带,手术难度极高。但别灰心!随着医学进步,特别是外科技术的精进,我们有了更多对抗它的武器。今天,就带大家走进胰腺癌外科治疗背后的决策智慧与精妙“刀法”。核心问题一:做不做手术?什么时候做?—— “三重安检”定方向面对一位胰腺癌患者,医生首先面临的灵魂拷问是:直接开刀?还是先用药物(化疗等)治疗一段时间再开刀? 这个方向性的决策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质量。怎么决定?可不是拍脑袋,而是有一套科学的“三重安检”系统(ABC评估):1. A (Anatomy - 解剖学安检):肿瘤“地盘”划清楚!o 通过精细的薄层增强CT(目前的金标准),医生就像拿着高清地图,看清肿瘤和周围大血管(门静脉、肠系膜上动静脉、腹腔干等)的关系。o 根据肿瘤是否侵犯血管、侵犯程度以及有无远处转移,精准分期:§ 可切除 (R): 肿瘤乖乖待在安全区,没碰大血管。§ 交界可切除 (BR): 肿瘤挨着大血管了,但似乎还有“缝隙”,直接切风险大或可能切不干净。§ 局部进展 (LA): 肿瘤和血管“纠缠不清”,直接切几乎不可能。§ 远处转移 (M): 癌细胞已经跑到肝脏、肺等其他地方了。o 简单说: 看肿瘤的位置刁不刁钻,能不能安全地、彻底地切下来。2. B (Biology - 生物学安检):肿瘤“脾气”摸个透!o 光看位置还不够,肿瘤本身的“凶险程度”(生物学行为)更重要!有些看着能切的肿瘤,其实很“坏”,容易复发转移;有些看着难切的,反而可能对药物敏感。o 怎么判断“脾气”?关键指标:§ 肿瘤标志物CA19-9: 最重要的“风向标”。水平超高(>500 IU/ml)往往提示肿瘤负荷大或存在看不见的微转移,预后较差。但要注意,胆道堵了或有炎症时它也会高,所以要在黄疸消退、炎症控制后测才准。还有约10%的人天生不产生CA19-9。§ 其他标志物: 如CEA、CA125等,联合看更准。§ 肿瘤大小、区域淋巴结肿大、体重骤降、剧烈疼痛等: 这些都是“高危信号”。§ 液体活检(未来之星): 抽血查循环肿瘤DNA、细胞、外泌体等,潜力巨大!比如欧阳柳教授团队开发的外泌体RNA检测平台,在早期筛查上展现出惊人潜力(AUC高达0.977)。未来可能成为早筛利器!o 简单说: 判断这个肿瘤是“纸老虎”还是“真恶龙”,对治疗反应好不好。3. C (Condition - 体力状态安检):患者“战力值”够不够?o 再好的治疗方案,也得患者身体能扛得住才行!这就是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体力状态。o 常用标准是ECOG评分(0-5分):§ 0分:生龙活虎,完全正常。§ 1分:能自由活动,但干重活有点累。§ 2分:生活能自理,但白天一半以上时间要卧床或坐着。§ ... 分数越高,状态越差。o 关键点: 即使肿瘤在A和B评估里看着能切(比如早期),但如果患者身体太虚弱(ECOG ≥ 2),直接手术风险极高(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可能也不适合立刻开刀。o 简单说: 评估患者身体底子能不能经受住治疗的考验。最终的“通关令牌”:· 只有A、B、C 三重安检都通过 (都是“可切除”),才会推荐直接手术。· 如果任何一项是“交界可切除”,无论其他两项如何,通常推荐先进行新辅助化疗(+/-放疗),等肿瘤缩小、控制稳定后再评估手术机会。· 局部进展或转移的患者,则以系统性药物治疗(化疗等)为主,手术机会相对较少。核心问题二:怎么切?——“精准拆弹”选路径决定了要手术(无论是直接切还是新辅助治疗后切),下一个关键就是“如何安全、彻底地切除肿瘤”。胰腺手术本身就是外科领域的“珠穆朗玛峰”,尤其是胰头癌的手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术),步骤复杂,风险高。选择合理的“手术路径”至关重要,它决定了:· 能否彻底切干净(R0切除),尤其是关键的切缘(如肠系膜上动脉SMA旁边的切缘)。· 手术风险高低(出血、损伤重要血管/器官)。· 术后恢复快慢。· 局部复发风险大小。目前主流的“刀法”进化:1. 传统“静脉先行”路径:o 老方法,先从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PV/SMV)下手,打通血管前面的隧道,再断胰腺、切钩突。o 优点: 相对熟悉,操作方便,在肿瘤和血管界限清晰时好用。o 缺点(致命伤): 对最关键的后方“老大”—— 肠系膜上动脉(SMA) 的暴露和清扫不足!容易导致:§ 怕伤到SMA,不敢贴太近切,结果SMA旁边的组织(藏着癌细胞!)没清干净→ 局部复发主因。§ 万一不小心伤了SMA,因为没提前暴露好,修补极其困难,风险极高。2. 更先进的“SMA先行”路径:o 新理念,核心是优先处理“老大”SMA!手术一开始就从不同角度(后方、右后、下方等)找到、暴露、控制并彻底清扫SMA周围的神经淋巴组织。o 巨大优势:§ 看得清,切得净: 能准确判断SMA是否被侵犯,确保SMA切缘阴性(R0切除),大大降低局部复发率。§ 保血管,更安全: 能提前发现并保护可能从SMA发出的变异肝动脉(意外损伤会导致严重肝并发症),减少大出血风险。§ 控全局,更从容: 即使需要联合切除重建PV/SMV,也能缩短血管阻断时间,减轻肠道损伤;万一SMA需要修补或重建,也因提前暴露好而更容易操作。o 挑战: 技术难度高,需要经验非常丰富的胰腺外科中心团队操作。术后腹泻可能稍多(因神经清扫更彻底)。其他“高精尖”术式:· RAMPS (顺行模块化根治性胰体尾脾切除术): 针对胰体尾癌,要求向后彻底清扫,包括肾前筋膜甚至肾上腺,追求切缘阴性。· DP-CAR (联合腹腔干切除的远端胰腺切除术): 用于肿瘤侵犯腹腔干时,需先确认肝脏有足够的侧支供血才能安全切除。· 海德堡三角手术: 针对局部晚期肿瘤,目标是彻底清扫主动脉前、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根部之间这个关键三角区域的所有组织,是达到根治的希望所在。费医生的贴心话:亲爱的朋友们,胰腺癌固然凶险,但医学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这篇科普的核心,是想让大家了解:1. 个体化精准医疗是王道: 没有“一招鲜”。顶尖团队通过严谨的“ABC三重安检”,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最佳治疗方案(先药后刀?还是直接刀?)。2. 手术技术精益求精: “SMA先行”等先进路径的推广,体现了外科医生追求“切得更干净、更安全”的不懈努力,实实在在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机会和生活质量。3. 早筛早诊是永恒主题: 胰腺位置深,症状隐匿。定期的、包含上腹部超声/CT的体检非常重要!尤其是有家族史、长期吸烟、慢性胰腺炎等高危因素的朋友。欧阳柳教授团队在液体活检(如外泌体检测)上的突破,让我们看到了早期发现胰腺癌的曙光。4. 信任专业,保持希望: 胰腺癌治疗需要强大的多学科团队(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等)紧密协作。选择经验丰富的医疗中心,充分信任你的医生团队,积极配合治疗,希望永远都在!健康是最大的财富。了解这些知识,不是为了恐慌,而是为了更科学地关注自身健康,更理性地面对疾病,也更能理解医生在治疗决策中的深思熟虑与精益求精。我是费健医生,在瑞金医院和线上(全网同名@费健医生),继续为大家守护健康!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交流!
费健 2025-07-02阅读量52
病请描述:“要是我当时听了医生的建议,定期做化疗,就不用经历这些痛苦了”。近日,来自外省的陈女士(化名)因为没有听从医生的建议,懊悔不已。01 未接受规范化疗,导致癌细胞全身扩散两年前,在一次学校安排的教师体检中,陈女士被查出盆腔囊肿,本以为是良性肿瘤,结果手术病理显示为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陈女士在当地医院进行根治手术,万幸的是,术后病理结果显示为早期。医生建议按照治疗规范,补充化疗6个疗程。但陈女士因化疗时呕吐严重,仅化疗两次便主动停止了疗程,原先医生嘱咐的每三个月复查一次的要求也没有遵守。今年1月,热爱运动的陈女士在爬山时突发阵痛,加之出现全身没力、肚子胀、吃不下饭、大便只有稀稀的一点点等症状,陈女士在家人的陪同下再次前往医院检查。结果显示,体内的卵巢浆液性癌已在全身大量广泛转移,在得知治疗极其棘手后,陈女士与家属焦急地在国内遍访名医。 02 肿块遍及多器官,出现肿瘤终末期表现在打听到广州妇儿中心尧良清教授团队在卵巢癌治疗领域的成功经验后,陈女士来到肿瘤妇科门诊,咨询尧良清教授团队。入院后,尧良清教授团队为陈女士安排相关检查,CT显示陈女士的胃、肝、胆、脾、腹腔、膈肌、膀胱、肠均有肿块,并且腹水很多。最大的肿块在盆腔有12cm。肿瘤标记物严重升高,CA1254290.9U/L,CA153135.9U/L,HE4更是高达11120.9U/L,标志着肿瘤细胞正在体内肆虐。 陈女士的抽血结果也显示白细胞、血小板明显升高,但她并没有出现发热、腹痛等感染的常见反应,团队考虑白细胞的上升是一种特殊的癌症晚期表现,称为“类白血病反应”。类白血病反应是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通常>50×10^9/L),并伴有未成熟粒细胞(如中幼粒、晚幼粒细胞)出现,但并非真正的白血病,而是由感染、肿瘤、炎症等引起。癌症晚期的类白血病反应是一种肿瘤终末期的表现,与肿瘤本身释放细胞因子、肿瘤坏死、骨髓转移等相关,往往表现为白细胞显著升高,可达50-100×10^9/L,出现消瘦、疼痛、器官功能障碍等。类白血病反应本身可逆,但癌症晚期患者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控制情况,病死率极高,晚期实体瘤合并类白血病反应患者30天内的死亡率高达40%-60%。如不控制肿瘤,可能白细胞进一步增加,出现白细胞淤滞综合征,导致微血栓形成、器官功能衰竭,危及生命。情况刻不容缓,加之陈女士已经出现肠梗阻。手术能为她争取更多的存活机会,但因体内肿瘤已经累及多个器官,手术的难度及风险极高。病情不允许等待,经过沟通,陈女士决定通过手术争取最后的生存机会。 03 手术历经8小时,成功切除恶性肿瘤面对当前棘手的病情和高难度的手术,尧良清教授团队迅速组织术前多学科会诊,来自肿瘤妇科、肝胆外科、普通外科、麻醉与围术期科、影像科、血库、病理科、营养科等8个学科的专家针对陈女士的病情进行全面分析与讨论。 影像科,确定肿瘤大小、位置及侵犯脏器的情况,评估手术切除的可行性可难度;因肿瘤转移多个器官,需妇科和外科协作完成手术;麻醉科与ICU随时待命,维护术中术后的生命体征,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输血科做好手术血液调配,为可能出现的大量出血做好准备;营养科则做好肠道切除后营养状态的快速支持和恢复。一切准备就绪,2月28日上午,这场高难度、高风险的手术在珠江新城院区手术室开始。肿瘤妇科尧良清教授主刀,从上到下,将肿瘤从每一个受侵犯的脏器上切除下来,术中见接近1/2的右横隔受累,切除病灶及及整形修补,近1/5肝受累及切除、脾胰尾切除、多段肠切除术吻合;髂血管被病灶侵犯包绕,行切除及血管修补术;盆腔内可见癌灶与结肠、直肠已广泛侵犯,出现“癌性冰冻骨盆”,行盆腔廓清术,因需切除大段受累结结肠,在腹部行肠造瘘用于排便。手术历经8小时,团队成功为陈女士解除梗阻,切除肿瘤。术后陈女士转入ICU监护,生命体征平稳。两天后转回肿瘤病区,经过营养支持及抗感染治疗,白细胞逐渐回落,3月12日,陈女士拔出所有引流管,并且造瘘口排便。稍待休整后,陈女士将开始后续的化疗过程。尧良清教授团队也将对手术中切除的肿瘤标本做进一步的检测,努力为陈女士及其他有需要的患者寻找适用的靶向药物。 健康科普 恶性肿瘤的规范治疗及定期随访是提高治愈率、改善预后的关键环节。规范化疗、放疗、手术及靶向免疫治疗能显著降低复发转移风险,而定期随访可通过动态监测肿瘤标志物、影像学检查早期发现异常,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五年生存率数据显示,坚持规范诊疗与系统随访的患者复发率降低40%以上,多学科协作下的全程管理更能实现精准化、个性化治疗目标,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与长期预后。 团队简介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妇科肿瘤团队是国内少数可独立开展肝、肠、颈等全身转移病灶MDT切除的团队,对晚期及复发性妇科肿瘤患者进行多学科联合手术,包括盆腔廓清术,二次/多次瘤体减灭术等,晚期或复发卵巢癌的减灭术满意率接近90%,处于国际前沿水平;可实施高难度的宫颈癌手术,包括LEER手术等并填补国内空白,挽救治疗晚期复发肿瘤患者;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3D腹腔镜、机器人及单孔腹腔镜等微创手术;开展青春期及妊娠期良恶性肿瘤患者保留生育力治疗;对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开展无创聚焦超声消融(HIFU)治疗;开展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等妇科肿瘤的相关遗传咨询。此外,团队开展前哨淋巴结显影、复杂腹膜后肿块切除、腹腔热灌注化疗、肝动脉介入栓塞、肿瘤免疫及靶向治疗等系列新技术,服务广大女性患友。
尧良清 2025-05-15阅读量467
病请描述: 1、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静脉曲张的主要原因是下肢隐股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导致瓣膜反流,血液在远端淤滞,形成的静脉曲张。 放血治疗只能暂时减少远端迂曲血管内的血液,但无法修复或改善瓣膜功能,因此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静脉曲张的问题。治疗后,静脉曲张很容易复发。 2、易诱发并发症:由于静脉长期扩张,血管壁会变薄且脆弱。在放血过程中,极易造成管壁的损伤,进而可能引发静脉腔内的感染,或诱发静脉炎反应,出现小腿硬结、红肿、灼热、疼痛等症状。 部分患者还可能在放血过程中造成小腿肌肉间动脉出血或静脉管腔出血较多,形成小腿血肿,压迫外周神经,引起神经损伤。 少数病例还可能出现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如果加重发展,可能形成主干静脉的急性深静脉血栓。 3、存在安全风险:放血治疗需要严格控制放血量和放血时间,并考虑患者是否有凝血功能障碍等情况。 如果患者放血后出现不适症状,如晕厥等,需要及时处理。此外,放血前需要对局部皮肤进行消毒,以避免感染。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些安全措施可能无法得到充分保障,从而增加治疗的风险。 #马鞍山静脉曲张钟若雷案例分享##淮北静脉曲张钟若雷案例对比#
钟若雷 2025-02-21阅读量831
病请描述: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之一,血肿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该病呈缓慢进展,随着血肿逐渐扩大,压迫脑组织,可引发头痛、认知功能障碍、偏身肢体乏力等症状。 在老年人群体中,慢性硬膜下血肿往往和意外跌倒有关。《中国慢性硬膜下血肿药物治疗专家共识》指出,慢性硬膜下血肿一般认为由外伤引起,是血液集聚在蛛网膜与硬脑膜之间形成的慢性占位性病变,常在头部外伤3 周以后形成。其发病率为1/10~13.1/10万人口,随着人口老龄化,CSDH的发病率不断升高,80岁以上老年人年发病率可达127/10万人。 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2021年12月16日讯,88岁的李大爷外出遛弯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撞到了头部。他伸手摸了摸撞到的地方,没有破皮流血,就站起来拍了拍屁股,伸了伸腿,感觉腿也不疼,便自己走回了家。 随后的一段时间,李大爷感觉自己走路有点不稳,起初他也没在意,可是过了二十多天,他的症状仍然没有好转,被家人送至当地医院就诊。经过详细检查,结果李大爷被诊断为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神经外科学术副院长兼6A神经外一科主任于耀宇表示,慢性硬膜下血肿是一种颅内出血性疾病,发病隐匿,进展缓慢。当血肿增大引起颅内压增高时,常常出现头痛、头晕或肢体活动障碍等临床表现。 由于行动不便、骨质疏松等等问题,老年人日常生活容易出现意外磕碰跌倒,如果外伤程度轻微,往往不会引起重视。通常,硬膜下血肿其病程可以达到数月甚至数年,由于病史较长,很多患者可能都无法准确回忆外伤病史,直至血肿程度不断增加,引起了相应的体征表现,才得以治疗。 长期以来,对于有症状CSDH的治疗,主要是通过颅骨钻孔或开颅手术来清除积血。尽管手术可以缓解症状,但单纯采用上述手术方式的复发率较高。尤其是对于高龄患者而言,手术耐受性和手术风险是医生难以回避的挑战。 2024年发表于《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的《慢性硬膜下血肿诊治进展》(作者:黄钦江,洪伟,李锐等)指出,CSDH单纯采取钻孔引流术,术后复发率为10.7%~14%,死亡率为 3.5%~12%。尤其是年龄大于90岁的患者,总体有效率仅为24%。部分患者由于长期服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存在手术禁忌。 随着微创介入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脑膜中动脉栓塞术应运而生。其原理是基于CSDH的形成与血肿包膜上脆弱的毛细血管血液渗漏有关,而这些毛细血管的供血来源于脑膜中动脉。因此,通过阻断脑膜中动脉的血液供应,从源头上“断流”,促使血肿逐渐吸收,防止疾病加重和复发。 手术通过手腕部桡动脉或腹股沟部股动脉穿刺置鞘,将微导管输送至脑膜中动脉,然后使用专用胶、栓塞颗粒或弹簧圈等材料闭塞动脉,达到治疗目的。相较于传统手术,脑膜中动脉栓塞术是一种微创介入手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局麻下可完成等特点。 援引《慢性硬膜下血肿诊治进展》的表述,一项来自200例患者的系统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栓塞后CSDH复发率相对较低,为3.6%,无明显并发症。 近期,于耀宇主任率团队顺利完成三例脑膜中动脉栓塞手术。其中,年过七旬的男性患者陈某(化名),今年8月下旬因肢体无力摔倒,左眉弓受伤。后患者意识状态逐渐变差,吞咽饮食困难,呼之反应差,无法下床活动,家人遂将其送至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行颅脑CT检查,患者双侧额颞枕顶部可见硬膜下积液血肿,双侧额叶受压明显,不排除积液血肿进一步加重。若不及时手术治疗,病情可能进一步恶化,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患者双侧额顶部硬膜下积液血肿明显 于耀宇主任团队根据患者病情和检查结果综合研判,为患者制定了“先堵后疏”的“脑膜中动脉栓塞+钻孔引流”微创复合手术方案。9月4日,于耀宇主任先为患者行“脑血管造影+经导管脑膜中动脉栓塞术”,栓塞脑膜中动脉以阻断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血供,减少硬膜下积液产生及血肿生成,促进积液及血肿吸收,降低复发及出血率。▲ 术后复查,血肿得到明显改善 待病情稳定并评估后,近期,于耀宇主任又为患者开展了双侧“硬脑膜下钻孔引流术”,促使硬膜下积存的大量血肿快速排出,解除脑组织压迫,缓解头晕、肢体乏力等症状。术后,患者健康状况平稳,病情正逐渐好转。 部分内容参考来源:《中国慢性硬膜下血肿药物治疗专家共识》、慢性硬膜下血肿诊治进展(《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24,50(1):33-38);科普中国等。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5-02-07阅读量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