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劳累了一天,晚上能美美的睡上一觉,是每个人的心愿。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的睡眠质量却被频繁袭来的尿意给严重破坏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在临床诊疗工作中,经常遇到有患者过来求助:晚上入睡不长时间,就感觉有尿意,如果起来上厕所,尿量并不多;如果憋着不去,接下去就睡意全无。这样每天晚上折腾个3-4次,完全没法好好休息,白天人也昏沉沉的。遇到这样的患者,我会耐心的进行讲解,这种情况实际上在人群中比较常见,症状学名叫做夜尿症,并非是一种简单的睡眠习惯或排尿习惯,而是一种有病理基础存在的临床症状。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夜尿症的问题呢? 根据标准定义,正常人在夜间(睡后到起床时间) ,如果因尿意刺激而觉醒,需要排尿1 次以上,就属于夜尿症的范围。夜尿症的危害,实际上不仅仅是影响睡眠这么简单。已经有多份研究显示:反复起夜会降低睡眠质量,进一步导致心、脑血管系统的压力增加,从而使冠心病的发生风险明显升高,严重时甚至会影响患者的寿命。那么导致夜尿症的原因包括哪些呢? 在男性人群中,最常引发夜尿症的病因包括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等疾病,这些情况下,由于腺体增生导致的局部尿道梗阻,排尿不通畅,或者是感染导致的炎症刺激,都会引发膀胱持续充盈或反复有尿意,从而造成夜间频繁起来小便。对于女性来说,更常见的病因则包括急、慢性尿路感染,或因为长期憋尿等不良习惯而导致的排尿功能失调等。那么一旦出现了典型的夜尿症状,应该怎样进行诊断治疗呢? 对于出现典型夜尿症状,怀疑有病因存在的患者,应该首先进行尿常规和泌尿系统B超的检测,通过这两项常见的检查手段可以大致推断夜尿的发生原因,进一步的检查还包括尿流动力学等专科检查。在治疗方面,针对前列腺增生,慢性前列腺炎,急、慢性尿路感染,膀胱功能失调等原因导致的夜尿症,临床上各有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或手术治疗方案。只要首先查明导致患者夜尿症的根本原因,再进行有针对的治疗,基本都会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应当注意一点:有些夜尿症是由于慢性的致病因素所引起,包括慢性前列腺炎、慢性尿路感染或膀胱功能失调等,因为致病原因持续较长,导致的夜尿症状可能会比较顽固,因此治疗的疗程也会比较长,甚至是需要一直持续用药,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举报/反馈
阴雷 2023-03-08阅读量1458
病请描述: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目前被认为是前列腺癌最有价值的肿瘤标志物,PSA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PSA检查其实也会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种临床常见的影响这种检查的情况。 ①不同的检测方法:目前临床上常见的PSA检测方法至少有3种,不同医院用不同方法使用不同的试剂盒,这就造成了检查结果的差异。因此笔者建议患者如果需要进行多次PSA检查,应尽量在同一家医院检查,这样才能保证准确地分析检查结果及PSA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②药物的影响:一些药物可能影响PSA的结果,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很多老年前列腺增生的患者长期服用保列治,这种药物就会影响PSA的结果。目前认为用保列治治疗1年以上的患者,在评估血清PSA水平时必须加倍计算。 ③临床操作的影响:由于血液中的PSA是从前列腺内部泄漏出去的,因此,不难理解,过分用力的直肠指诊、前列腺按摩、近期进行过膀胱镜检查、前列腺穿刺活检、经直肠超声检查(TRUS)以及患者近期发生过急性尿潴留或者具有严重的便秘等都会对PSA的结果产生影响。临床上是应该尽量避免这些影响,比如在初次就诊时,最好先抽血检查PSA,在进行了前列腺穿刺活检或者电切手术后,至少要等待1个月才能进行血清PSA测定,否则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④前列腺其他疾病:前列腺其他疾病对PSA的影响是临床上最难判断也最需要鉴别排除的。最常见的疾病是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和前列腺炎。前面已经讲过,PSA是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而不是前列腺癌的特异性抗原,正常的前列腺细胞也能产生PSA,并且也会少量漏入血液,在前列腺增生的患者中。前列腺炎是影响PSA检查的另一种疾病,在前列腺炎症的状态下,上皮细胞以及基底膜可能遭到破坏。因此,PSA泄漏增加,会引起血清PSA增高。幸好前列腺炎患者多数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而且经过正规治疗可以控制前列腺的炎症,在治愈了前列腺炎后,受其影响的PSA水平会逐渐恢复正常。因此,临床医生可以通过治疗后复查来判断PSA升高是否由前列腺癌引起。 此外,国外一些研究还显示年龄、检查季节等对PSA的检查结果都具有一定影响,在国外的一些医院还制定了针对不同年龄段患者的PSA正常值。
叶华茂 2023-01-22阅读量5400
病请描述:“新常态”防疫不焦虑,点我查看 居家医疗保障平台>>帮你做好自己的健康守门人,家庭日常防疫包、要不要吃药、要不要去医院,随时在线问医生。成人发热、疼痛症状怎么用药?表格顺序为推荐用药的顺序。对乙酰氨基酚使用注意事项:1、单独使用:市面有多规格多剂型,其中缓释片不建议掰开或研碎服用,否则可能导致退热止痛效果不持久2、联合使用:一般复方感冒药中可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成分,需注意对乙酰氨基酚每日总剂量不超过2克儿童发热怎么用药?可选择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建议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或按说明书使用,单日内最好不要交替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否则容易有用药过量的风险。咳嗽怎么用药?用药前可以在互联网医院在线咨询医生,在医生专业指导下用药,另外需要注意药品里是否含有酒精成分(酒精过敏则不适用),联合用药时需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鼻塞、流涕、打喷嚏怎么用药?这些症状主要会影响日常生活,严重时还会影响睡眠。可以备一些含有抗过敏成分的,减轻鼻充血症状的复方感冒药。以泰诺为例,是由对乙酰氨基酚、盐酸伪麻黄碱、氢溴酸右美沙芬和马来酸氯苯那敏组成。对乙酰氨基酚为解热镇痛药;盐酸伪麻黄碱为拟肾上腺素药,可收缩鼻粘膜血管,减轻鼻塞、流涕症状;氢溴酸右美沙芬为镇咳药;马来酸氯苯那敏为抗组胺药,可消除或减轻感冒的流泪、喷嚏和流涕症状。需要注意成分的副作用影响,如抗过敏药会引发嗜睡,有跌倒风险的老人和需要集中精力作业(如需要开车)的人群需谨慎。口服减轻鼻充血药可能引起排尿困难,有前列腺增生病史的患者也需慎用。不建议儿童使用复方感冒药,主要是安全性和易过量的问题,儿童可先尝试鼻腔盐水冲洗来缓解症状,或在医师专业指导下用药,如果症状加重需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脱水怎么办?预防脱水比治疗更关键。发热或服用退热药后,大量出汗会增加脱水的风险,口渴、尿量减少、尿液颜色加深、皮肤弹性变差、血压下降等都是常见的脱水症状。发热期间,要适当增加饮水量,喝水或吃水分含量高的蔬菜、水果,但不建议用含糖量高的饮料、咖啡及浓茶代替水和果蔬。如果有脱水倾向,建议在医师专业指导下用药。参考来源:《北京协和医院微博》、《央视新闻》
微医健康 2022-12-21阅读量2.0万
病请描述: 前列腺疾病包括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肿瘤及前列腺癌。其前列腺疾病关联疾病也较多,以前列腺病变为主证,牵扯到睾丸精索静脉曲张,精囊炎,膀胱炎,胃痛,失眠,弱精证。本人对前列腺疾病及相关并发症关联证的病因病机辩证、治法方药,不断完善优化,并结合现代医学生理病理生化,抓住前列腺和体内性激素(睾酮和雌激素)及神经调节关系,明确了前列腺疾病阴阳病理变化机制,正确辩证分型,如慢性前列腺炎确立阳虚湿热为主要病机,而前列腺增生以阴虚痰凝血瘀为主要病机。在确立主要方药葫芦巴方为基础,辩证选用橘核,枸橘,苦参,紫草,白头翁,水蛭等药,慢性前列腺炎治愈概率达80%,前列腺增生治愈改善达70%,对前列腺癌保守治疗及术后康复都明显疗效,有效减轻病人痛苦。 下面就最常见的慢性前列腺炎和前列腺增生进行简单阐述。 慢性前列腺炎属于中医“淋”“癃”范畴,多于急性前列腺炎失治或治疗不彻底,迁延日久,使肾气渐亏,湿热内蕴,气滞血而成。不经急性期,无症状前列腺炎,前列腺增大也比较常见,B超或前列腺液常规检查时发现。慢性前列腺炎症状常见:尿频尿急尿细尿不畅尿后滴不尽,夜尿频尿急小腹胀痛,并发阳痿早泄失眠。 慢性前列腺治疗相当缓慢主要是由于其生理特点决定的,前列腺是囊性结构,储藏前列腺液,而血液循环较少。慢性前列腺炎主要肾气虚损,湿浊化热是其标。因此,健脾补肾才是治愈本的根本方法,而祛湿清热解毒是治标。而调补脾肾非一周两周可以调整过来,前列腺增生更是中老年最常见病,其根本原因是肾气虚损,痰浊瘀阻,同意治疗缓慢,而膏方正适本病,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指导下,通过望闻问切采集症状,结合体质、时令,一人一方一膏,中药经过浸泡、熬煮、搅拌、浓缩,加名贵珍奇有效中药如人参、西红花、蛤蚧、冬虫夏草等,用动物胶类烊化收膏。经过熬制,形成水滴样膏滋,香气浓郁,瓶装或袋装。阶段性服药,相比单一西药控制激素缓解局部痉挛有许多优点,是解决炎症和增生的根本方法。
王贻江 2022-11-06阅读量2103
病请描述:在临床工作中,经常有患者询问:前列腺增生的药为什么吃上就不能停了,是否要一直吃下去? 有排尿症状的前列腺增生患者确实需要持续服药治疗,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1、很多前列腺增生患者的前列腺体积明显增大,严重压迫尿道,造成梗阻 。我们在手术中经常看到,患者正常类似圆柱形隧道的尿道,被增生的腺体压迫成狭窄的裂隙,这是造成很多患者排尿困难的主要原因。服用扩张尿道的药物,包括坦索罗辛、多沙唑嗪、坦洛新等,可以帮助通道稍微开放,保证排尿基本通畅。这类药物服用后效果一般可以持续24小时左右,一旦停药,排尿通道恢复狭窄,患者排尿困难的症状就会复发。 2、有些前列腺增生患者因为长期尿道梗阻,膀胱内残余尿无法排净,造成膀胱内维持高压状态,进一步损害膀胱肌肉挤压排尿的功能。这种功能失调一般难以自行恢复,需要服用托特罗定、索利那新等药物,帮助调整膀胱肌肉的节律和功能,需要长期坚持用药。 3、还有的患者前列腺增生体积过大,超过了80毫升以上,希望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控制前列腺的生长速度,避免手术,临床上此类药物包括:非那雄胺、度他雄胺等。要充分发挥控制前列腺体积,减缓前列腺增长的效果,也需要持续服药,不能中断。 总而言之,前列腺增生导致的排尿问题是由于多种病因积累,长期病变发展的结果,类似于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口服药物治疗并不能逆转前列腺的增生,也不能完全恢复膀胱的功能,而是起到缓解症状的效果。因此伴有明显排尿症状的前列腺增生患者,如果不选择手术治疗,就需要持续服药。
阴雷 2022-09-26阅读量2090
病请描述:“小肠气”手术后的尿不出怎么办? 疝气,也是老百姓俗称的小肠气是外科的常见病,也是我们科的常规手术。我们科每年的腹壁疝手术一千余例。在最常见的老年疝气患者人群中,尿不出是很多腹股沟疝患者治疗后的常见问题,尤其对于老年男性来说,是手术治疗前后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特别在于微创手术越来越普及的今天,手术本身带来的创伤越来越小。而排尿不畅成了阻碍患者第二天就可以出院最大的障碍。因此,无论对于患者本身,还是对于陪护的家属,了解这方面的常识和处理方法可以做到有备无患。 术后排尿不畅或者不能排尿可能是老年男性的前列腺增生引起的,也有可能是麻醉反应引起的,也有可能是排尿习惯改变引起的。患者往往在术后排尿不畅或者不能排尿导致紧张和恐惧及下腹部疼痛,家属也手足无措。而术后留置导尿管由于麻醉逐渐褪去还是会有疼痛感。因此,作为术后尿潴留的常见处理方法我在此罗列一二,仅供参考。 由于手术中以及手术后都有补液进入体内,因此手术后一般3-4小时患者会有尿意,此时,可以尝试站立排尿,以及采用温热毛巾敷在小腹部促进排尿感。或者在家属或护工陪同下前往卫生间站立排尿。 如果以上方法不奏效且有小腹坠胀疼痛感,则出现尿潴留发生的概率较大。这个时候可以采取药物干预。 1、如果是因为合并泌尿道感染引起的尿潴留则首选抗生素,控制感染以后再观察尿潴留是否恢复。 2、如果有前列腺增生病史,可以选择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进行治疗,观察尿潴留诊断是否改善。 3、因为麻醉的药物导致膀胱收缩力量减退,这时出现的尿潴留可以选择新斯的明进行治疗,需要请麻醉科医师选择合适的剂量和合适的药物进行对抗治疗。 如果术后患者因为卧床不习惯在床上排尿而产生尿潴留,这种情况暂时不需要用药,建议留置导尿管,等待患者可以下床活动以后,拔除尿管恢复自行排尿的功能。 最后,建议平时就有前列腺增生病史且服用药物后夜尿次数仍较多的患者,平日规律服药改善夜尿次数多的症状,并且同时告知手术医生,我们可以在麻醉后和手术前的间隙为患者放置导尿管,这样避免了回到病房后清醒状态下放置导尿管的疼痛,待排尿功能恢复后即可拔除尿管。 小肠气的微创治疗本身对于患者的创伤较小,现在基本可以做到术后当天或1天后出院恢复日常生活,但是对于老年男性来说,排尿不畅的问题应当得到重视,预防和处理不当导致尿潴留,膀胱受损,出血以及尿路感染所带来的麻烦远远超过疝气手术本身的创伤,因此,无必要引起小肠气手术患者的重视,切勿因“小”失“大”,损害了微创治疗原本该有的良好体验。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疝与腹壁专科 刘正尼 副主任医师
刘正尼 2022-08-28阅读量1.1万
病请描述:(1)对于合并有排尿等待、尿线细、排尿中断、尿频、尿急、以及夜尿增多等症状的患者。建议进一步完善前列腺B超、磁共振,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等相关检查,明确是否有前列腺增生,了解前列腺增生以及尿道梗阻的的严重程度,是否有前列腺肿瘤的可能,以帮助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当明确余尿滴沥是由良性前列腺增生造成的,可以采用前列腺切除或前列腺剜除术等经尿道微创手术进行治疗,可以有效解除尿道梗阻。也可以口服多沙唑嗪、坦索罗辛等药物,舒张前列腺局部尿道肌肉紧张,改善包括余尿滴沥在内的排尿困难症状。对于考虑病因是慢性前列腺炎的患者,可以在有针对性的应用抗生素的基础之上,辅助应用舒张前列腺局部尿道肌肉紧张的药物。随着炎症症状的控制,往往余尿滴沥的症状也会改善或消失。 图片描述 (2)对于尿道狭窄导致的余尿滴沥,一旦明确诊断后。可以采用经尿道冷刀切开术,或采用尿道狭窄段切除尿道吻合术治疗,恢复尿道的通畅。解除梗阻后,余尿滴沥的症状会缓解或消失。 图片描述 (3) 对于神经源性膀胱导致的遗尿滴沥,通过尿流动力学明确诊断后,应该首先解除引起神经源性膀胱的局部梗阻或内科疾病因素。针对具体疾病安排针对性的治疗。然后口服一些改善膀胱血液循环,缓解膀胱局部张力的药物,部分患者的余尿滴沥的症状会有改善。 图片描述 (4) 对于经过正规检查,排除掉以上致病因素的患者,或者考虑是生理性,仅有轻度余尿滴沥症状的患者。平常排尿时,可以在排尿将近结束时,以手指轻轻推挤阴茎腹侧靠近阴囊的部分,帮助残存在尿道内的尿液排出。还可以采用盆底肌锻炼的方式,来改善盆腔局部肌肉、神经,血液循环的整体状况,可以帮助延缓余尿滴沥症状的出现并改善症状。 图片描述
阴雷 2022-08-26阅读量9887
病请描述:1.腺性膀胱炎 (cystitisglandularis,CG)属于膀胱黏膜化生性病变。 CG无特异性症状,其临床表现常与伴发疾病相关,表现为一类症候群,包括尿频、尿急、尿痛、血尿、排尿困难等,部分患者会有耻骨上区或会阴区疼痛,甚至性交痛,症状可反复发作。严重者可出现并发症,如急性尿潴留、膀胱挛缩或双侧上尿路积水。 除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外,盆腔脂肪增多症患者常合并CG,究其原因可能为该病往往导致膀胱颈抬高、输尿管移位,从而引起泌尿系梗阻及感染,CG是其继发病变。 CG的确诊依然依靠经尿道膀胱镜检查和组织活检,应多点取材。 病理诊断CG有时对病理医生而言,仍然是一个挑战,尤其在高危型CG与BA的鉴别上。 临床表现上,CG易与非细菌性膀胱炎相混淆,应予以鉴别。 治疗 (1)高危型CG:治疗方式可等同膀胱乳头状瘤,建议给予经尿道膀胱病损电切术,同时力求解除慢性刺激因素,术后不推荐化疗药物灌注。可对患者进行不定期随访,一旦发生癌变即应按BA的治疗原则进行处理。 (2)低危型CG:治疗重点在于积极寻找和消除病因,不推荐盲目进行电灼术,因为有可能加重症状。如存在膀胱憩室、膀胱颈肥厚、膀胱结石、尿路狭窄、前列腺增生、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盆腔脂肪增多症等可能引起下尿路梗阻和感染的因素,可给予相应的手术以解除致病因素,合并感染者适量使用敏感抗生素、中成(草)药及对症治疗。 2.间质性膀胱炎 (IC)是膀胱功能紊乱的慢性炎症,是一种以尿频、尿急、尿痛、夜尿、慢性盆腔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疾病。 目前,没有治愈IC的方法,也无某种单一的治疗方法对大多数患者有效,可能需要联合多种治疗方式来控制症状,治疗的目的在于改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目前的治疗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口服药物 没有专一治疗药物,某些抗抑郁药有助于减轻间质性膀胱炎的疼痛和尿频。 (1)戊聚糖多硫酸钠 戊聚糖多硫酸钠是唯一一个由FDA批准的用于治疗IC的药物。其作用机制是纠正膀胱上皮的糖胺聚糖缺失。 建议:由于其可能需要6个月或1年才能起效,因此建议给予长期口服药物治疗。 (2)抗组胺药物 报道抗组胺药物治疗IC的研究大多数是无对照研究,截至目前,仍没有一项对照研究证明其疗效。 建议:羟嗪应在睡前从10mg开始给予,直至75mg,大约1~3月症状才有可能缓解。 (3)抗抑郁药 抗抑郁药(TCA,SSRIs)治疗IC的作用大部分源于其作为一种疼痛神经调节剂的作用机制。本类药物剂量应逐渐升高,以尽可能避免其副作用。 建议:可在疾病的起始阶段应用此药,特别是当疼痛是主要症状表现时。 (4)加巴喷丁 加巴喷丁(Neurontin)是一种抗癫痫药,可用在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IC患者中。 (5)抗胆碱能药物和抗痉挛药物 当患者有轻度症状或同时存在膀胱功能不稳定时,能通过这类药物缓解疼痛,但是对于中到重度症状,效果较差。 膀胱灌注 常用膀胱灌注药物为透明质酸钠,既往所用肝素、利多卡因、碳酸氢钠等疗效有限。 (1)透明质酸钠 文献报道,透明质酸钠膀胱灌注6~8次后逐渐见到效果,对于IC患者,缓解膀胱不适的总有效率较高,约为70%~80%。同时,对于反复性泌尿道感染的患者,长期的膀胱灌注,能够缓解复发率,尤其对于绝经后老年女性。 (2)二甲基亚砜(DMSO) DMSO是一种有机溶剂,50%DMSO灌注具有抗炎、止痛和肌肉松弛作用。同时还具有胶原溶解效应,长期应用DMSO会增加组织纤维化的可能性,有可能在治疗几个疗程后,潜在性的引起特异性、进展性抵抗。此药仍旧是部分患者主要的治疗药物,同氢化可的松、肝素和碳酸氢钠同时使用能增加其效果。 膀胱水扩张术 需在全身麻醉下进行膀胱水扩张,主要有三个目的:①扩张前膀胱镜检查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症状的原因(如:结石、肿瘤);②作为治疗手术缓解患者症状,为患者建立信息,并未可能的灌注治疗提供治疗机会;③发现由于旁观容量异常。 骶神经调节(膀胱起搏器) 适用于膀胱灌注无效,疼痛明显患者。 (1)膀胱起搏器(SNM)在IC治疗当中的临床应用 目前,在治疗IC伴随的慢性疼痛中,SNM仍旧被当做是其他保守治疗失败后的二线治疗选择。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IC/膀胱疼痛综合征(BPS),经过恰当的评估后可选择SNM。 文献报道中,接受SNM治疗之前患者所采用的各种治疗方法变化很大,绝大部分患者均会尝试传统药物治疗,疼痛控制疗法及水扩张治疗。 目前,尚无接受过膀胱全切或尿流改道治疗后仍旧无效的患者再接受SNM治疗的文献报道,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虽然不可逆的器官切除及尿流改道手术能很好的控制IC/BPS的症状,但因其不可逆的特性,应该放在SNM治疗失败之后最后尝试。 (2)SNM治疗IC的安全性 SNM在慢性盆底疼痛随访中的疗效确切,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测试期无效,另一部分患者在永久植入后存在疗效丧失和电极拔除的问题,其发生率介25%~50%。 大部分患者需要后期程控进行参数调整。同时,药物联合SNM很必要。因此,患者接受该疗法之前必须明确告知其植入风险(近期、远期风险)。 其他治疗 饮食疗法、行为调节、理疗等,少数症状严重和其他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
吴玉伟 2022-08-20阅读量1.1万
病请描述:有一些中老年男性,不仅余尿滴沥症状每次排尿时都会出现,同时还伴有其它排尿异常或者局部不适症状的症状。这种情况下,往往提示还有其他病因存在,就需要我们重视,通过正规检查,进一步的明确病因,给予有针对性治疗。 按照发生率的高低。常见可能导致余尿滴沥的病因如下: (1)中老年男性中,前列腺疾病是导致膀胱出口梗阻的常见病因。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患者中,增大的前列腺腺体会严重压迫或甚至堵塞膀胱出口,造成尿道明显梗阻,梗阻导致尿液排出减缓,不能有效流出膀胱,当排尿终末,膀胱收缩力下降时,部分尿液会滞留在膀胱以及尿道的后段。排尿结束时,这部分储存在尿道中的残余尿液缓慢流出,从而出现余尿滴沥症状。当前列腺炎患者炎症发作时,也会导致前列腺腺体充血水肿,压迫膀胱出口,从而出现余尿滴沥症状。老年患者中前列腺增生的比例更高,所以比年轻男性更容易出现余尿滴沥。患有这些疾病的患者,除了余尿滴沥。还会出现排尿等待、尿线细、排尿中断、尿频,尿急,以及夜尿增多等症状,也都是因为前列腺腺体压迫膀胱出口而引起的症状。而前列腺炎的患者则往往会合并有小腹、会阴部位间断的胀痛,以及尿频、尿急、排尿不尽等由于炎症刺激引起的症状。临床上,通过B超、CT或者是前列腺的磁共振检查,可以显示前列腺的体积、形态以及尿道梗阻情况,还可以通过是否存在前列腺钙化,了解前列腺局部炎症的情况,帮助明确诊断是否由于前列腺疾病造成膀胱出口梗阻而出现余尿滴沥。 (2)由于尿路感染或者外伤引起的尿道局部狭窄,也会导致膀胱出口以下尿道堵塞,进而发生余尿滴沥。临床上,可以通过尿道镜或者尿道造影的方法,明确是否存在尿道狭窄的情况。 (3)一些内科或神经系统的慢性病变,常会影响膀胱的正常收缩功能。同时,长期出口梗阻造成的膀胱内压持续升高,也会导致膀胱功能失调,也就是发生神经源性膀胱。患有神经源性膀胱病变的患者,膀胱逼尿肌收缩功能明显降低,向外挤压尿液的效果显著减弱,容易出现尿道内尿液残留,进而发生余尿滴沥。如果之前通过影像学或者尿道镜检查,已经排除掉了梗阻的因素,同时患者合并有长期的脑血管疾病(脑梗塞、脑出血、偏瘫等)、帕金森病、糖尿病等内科疾病病史。就要考虑有可能是膀胱功能失调或神经源性膀胱导致的排尿障碍。可以进一步做专业的尿流动力学检测,以了解膀胱逼尿肌的情况并查找病因。 (关于疾病导致的余尿滴沥如何诊治,会在第三部分发布)
阴雷 2022-08-20阅读量9333
病请描述:脱垂病例近日,我科连续收治了两例高龄直肠脱垂患者,因上海新冠疫情封控影响,其中一例高龄女性患者症状已经非常严重,最终为其实施Altermeier(经会阴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术)手术。简要病史基本信息:患者,女性,85岁入院情况:直肠脱垂20余年,诊断:直肠脱垂主要典型症状: —肛门失禁,肿胀伴有持续性隐痛—肛周脱出肿物,无法自行还纳—肛门坠胀和排便不尽感—便秘肛门指检:肛门括约肌松弛,见直肠脱出直肠外,指检未触及肿物,指套未染血。 结肠镜诊断:肛缘可见直肠粘膜环形脱出,粘膜水肿。 放射学诊断:结肠造影后改变,直肠脱垂,直肠壁似环状增厚,周围水肿样改变。术前影像术前讨论早会病例讨论时,傅教授教授指出,保守治疗对合并严重并发症的老年患者有效,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只是预防症状加重和减少发作频率,治标不治本。陈**属于症状性全层直肠脱垂,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方法。傅教授针对陈**的情况综合判断,Altermeier术(经会阴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术)是最佳的手术方式。Altermeier术优点Altermeier术避免了开腹手术带来的创伤,尽管复发率可能高于经腹直肠固定术,且可能导致对术后肛门控便功能障碍,但其创伤小,并发症较少,患者更易耐受。尤其适用于高龄体弱或有严重并发症的直肠脱垂患者。傅教授还在早会上给大家播放讲解了2003年自己首次开展Altermeier手术的视频,手术过程如行云流水,没有一个多余动作,科里医生看完后都心领神会,手术成功的底气又多增加了几分。手术方式:Altermeier经会阴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术(略)术者:傅传刚、鲁兵术后手术顺利,转入术后监护病房加强监护。截止发稿前,陈**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已转回普通病房。总结直肠脱垂可造成患者虚弱不便,显著限制患者日常生活活动。50岁以上女性患病率是男性6倍,发病高峰在70岁左右。年轻患者发病多与发育迟缓或精神疾患相关。患者主诉通常包括大便失禁、黏液溢出、出血、肠管脱出引起的不适和便秘等。老年直肠脱垂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加,主要是由于老年人体弱无力,括约肌松弛,骨盆直肠窝、坐骨直肠窝脂肪量减少,加上老年人主要是全身组织衰退、肌肉松弛,加上一些慢性疾病,如便秘、气管炎、咳嗽、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难等。频繁增加腹压,同时隔肌下降,压迫腹腔脏器推压乙状结肠和直肠向下移位,容易导致不全性直肠脱垂。傅传刚教授呼吁一定要重视老年性直肠脱垂往期科普回顾肛门掉东西,竟然是直肠!警惕!脱肛请勿一“塞”了之,可能会危及生命!
傅传刚 2022-06-29阅读量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