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全身 > 动脉出血 > 内容

动脉出血内容

中心静脉通路装置安全专家共识...

病请描述:作者: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安全管理专家组 文章来源:中华外科杂志,2020,58(04) 摘要        为推动我国静脉治疗事业的发展,为患者提供安全、合理、有效的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促进该领域的科学研究,国内相关领域专家按照循证医学原则,以当前最佳证据为依据,按照问题和推荐强度分级系统,在多学科专家、各级医院的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中广泛征求意见,达成本共识。本共识旨在制定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安全管理的解决方案,并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当需要持续给予患者腐蚀性药物、肠外营养或渗透压超过900mOsm/L的液体药物治疗时,应根据适应证选择适宜的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进行输液治疗。临床常用的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包括经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venouscatheter,CVC),经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完全置入式导管的输液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为推动我国静脉治疗事业的发展,促进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领域的科学研究,为患者提供安全、合理、有效的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国内相关领域专家按照循证医学原则,以当前最佳证据为依据,按照系统和规范的方法,在多学科专家、各级医院的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中广泛征求意见并达成共识,旨在为临床医师、护理工作者制定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安全管理的解决方案,并为卫生政策的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一、相关名词定义         静脉治疗(infusiontherapy):将各种药物(包括血液制品)及血液,通过静脉注入血液循环的治疗方法,包括静脉注射、静脉输液和静脉输血;常用工具包括:注射器、输液(血)器、一次性静脉输液钢针、外周静脉留置针、CVC、PICC、输液港及输液附加装置等。         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venouscatheter,CVC):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置入,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经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肱静脉、颈外静脉(新生儿可通过大隐静脉、颞静脉、耳后静脉等)置入,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        输液港(implantablevenousaccessport):完全置入人体内的闭合输液装置,包括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导管部分及埋植于皮下的注射座。       无菌技术(aseptictechnique):在执行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机体,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的技术。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bloodstreaminfection,CRBSI):携带血管内导管或拔除血管内导管48h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合并发热(体温>38℃)、寒战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无其他明确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检查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药敏结果相同的同种致病菌。       药物渗出(infiltrationofdrug):静脉输液过程中,非腐蚀性药液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       药物外渗(extravasationofdrug):静脉输液过程中,腐蚀性药液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        药物外溢(spillofdrug):在药物配制及使用过程中,药物意外溢出暴露于环境中。 二、指南制定方法学 一、文献检索策略 本共识使用的文献检索策略包括: (1)检索时限为1997年1月1日—2019年1月30日; (2)语种为英语和汉语; (3)二级数据库包括GuidelineClearingHouse、CochraneLibrary、SumSearch,一级数据库包括MEDLINE、EMBASE、Webof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 (4)文献出版类型,有效性包括指南、Meta分析、系统评价、随机对照试验、观察研究、病例报告、共识意见,安全性包括指南、Meta分析、系统评价、随机对照试验、不良反应报告、共识意见; (5)主要检索词包括centralvenouscatheter、totallyimplanteddevices、PORT、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CVC、中心静脉导管、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经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完全置入式导管,各章节小组进一步确定相关领域内的检索词。 二、编撰结构 参考2015版指南和2016年美国肠外与肠内营养学会和美国重症医学协会成人危重症营养支持治疗指南。按照"患者-干预-对照-结局"模式构成临床问题,对相关临床问题进行证据合成,并充分考虑卫生经济学后给出推荐意见和证据阐述。推荐意见后附证据级别和推荐强度。 三、证据级别与推荐意见分级标准 结合既往使用牛津循证医学中心分级系统的经验,并借鉴美国肠外与肠内营养学会和美国重症医学协会于2016年推出的成人危重症营养支持治疗指南,本共识中采用GradingofRecommen-dationsAssessment,DevelopmentandEvaluation(GRADE)工作组提供的证据级别和推荐强度分级系统。证据级别分为4级。 高(A):非常确信估计的效应值接近真实的效应值,进一步研究也不可能改变该估计效应值的可信度; 中(B):对估计的效应值确信程度中等,估计值可能接近真实的效应值,但仍存在二者不相同的可能性,进一步研究有可能改变该估计效应值的可信度; 低(C):对估计的效应值确信程度有限,估计值与真实的效应值可能大不相同,进一步研究极有可能改变该估计效应值的可信度; 极低(D):对估计的效应值几乎没有信心,估计值与真实值很可能完全不同,对效应值的任何估计都很不确定。推荐强度分为2级:强推荐为证据明确显示干预措施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弱推荐为利弊不确定或各种质量的证据均显示利弊相当。 四、编写流程         通过系统的文献检索,确定临床问题;收集证据并确定证据级别和推荐强度,形成推荐意见初稿。编写支持小组与各专业领域的专家们共同讨论形成共识初稿。邀请涵盖护理、血管外科、危重病学、麻醉科、放射介入科等学科的226名专家及部分二级医院代表,按照Delphi法则,对每一条推荐意见按照"有些重要;重要但不是非常;非常重要"三个级别进行投票,对于"非常重要"和"重要但不是非常"两项合计占比≥80%的推荐意见,视为专家取得高度共识,予以推荐。 三、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需要短、中、长期输液治疗,但是外周静脉条件差的患者,以及符合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适应证的临床状况。 禁忌证:置入部位处感染;对导管材质过敏。慎用于需要动静脉造瘘进行血液滤过治疗的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 四、推荐意见 一、人员资质 问题1: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相关操作应由哪些人员负责? 推荐意见1: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的置入和维护应由经过培训并取得相应资质的专业人员负责(证据级别:A;强推荐)。 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在置入和维护过程中可能发生导管相关并发症,如何减少甚至避免导管相关并发症非常重要。2014年Alexandrou等开展的一项为期13年的观察性研究结果显示,由取得资质的专业人员进行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置入可明显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国内研究结果显示,开展PICC、CVC专科护士认证,可提高静脉置入导管的维护质量,从根本上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2013年发布的卫生行业标准《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中要求,实施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的相关人员应定期进行静脉治疗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PICC置管操作应由经过PICC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考核合格且有5年及以上临床工作经验的操作者完成。 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fusionNursesSociety,INS)于2016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s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CDC)于2011年分别要求,只允许接受过培训且取得资质的人员进行外周和中心静脉通路装置的置入和维护。 问题2:如何提高培训质量以减少导管相关并发症? 推荐意见2:设定医护人员使用和维护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的核心能力评价指标,进行程序化模拟训练来提高培训质量(证据级别:B;强推荐)。 设定评价指标可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认证、能力的评价提供量化依据,并帮助设置培训课程。资质培训课程应包括与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相关的理论课程、结合超声技术的模拟训练,并且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对各项相关技能进行观察与考核,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操作者的技能。 2010年Evans等对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培训方式进行了前瞻性随机、对照、单盲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床旁带教式的传统培训,涵盖全面的理论课程、逐步练习的标准操作流程和严谨的考核评估的程序化模拟训练培训更有助于提高CVC操作者的技能,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问题3:如何建立体系性解决方案以减少导管相关并发症? 推荐意见3: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可减少导管相关并发症(证据级别:A;强推荐)。 姚晖和朱建英报告,通过设立静脉输液安全管理委员会,制定完善的输液管理制度,在全院范围内建立静脉输液传报网络体系,将静脉炎发生率由2005年的24.0%降至2009年的2.1%,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从20.0%降至7.3%。在医疗机构建立静脉输液质量控制体系能有效减少导管相关并发症。 二、置管方式 问题4:哪种方式置入CVC对患者更有利? 推荐意见4:建议在超声引导下行CVC置管,以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证据级别:A;强推荐)。 在超声引导下行CVC置管,可明显提高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降低置管并发症发生率。对于肥胖、婴幼儿和儿童等特殊患者,超声引导法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出血的优势更明显。 问题5:超声引导下行CVC置管是否适用于急、重症患者? 推荐意见5:急、重症患者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CVC置管(证据级别:A;强推荐)。         急、重症患者需要快速、低创伤地进行CVC置入,并且安全留置。超声引导法比传统置管法用时更少,可以为需要快速置管的急、重症患者争取抢救时间。2006年Leung等对130例急、重症患者CVC置入方法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发现,超声引导组置管成功率高于传统置入组(93.9%比78.5%,P=0.009),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了12.3%(95%CI:1.9%~22.8%)。2011年Fragou等对401例急、重症患者CVC置管方式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发现,相比传统置入法,超声引导置入不仅可以减少置入时间[(26.8±12.5)min比(44.8±54.9)min]、提高穿刺成功率(100%比87.5%)、降低并发症发生率(P值均<0.05),还可提高急、重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质量。 2009年Froehlich等对212例儿科急、重症患者CVC置入方法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93例采用传统盲穿置入,119例采用超声引导置入,超声引导置入组(119例)相比盲穿置入组(93例)尝试穿刺次数更少(1次比3次,P<0.001),动脉误伤率更低(8.5%比19.4%,P=0.03),穿刺时间更短(405s比919s,P=0.02),超声引导置入CVC的优势在儿科急、重症患者中也非常明显。 三、PICC 问题6:中长期输液患者更适合选用哪种PICC? 推荐意见6:瓣膜式PICC较非瓣膜式PICC更适用于需要中长期输液的患者(证据级别:C;弱推荐)。 中长期输液患者,PICC易发生堵塞,增加患者治疗费用及出血风险,减少PICC应用过程中堵塞和感染发生率尤为重要。

张振国 2020-04-17阅读量1.0万

环状混合痔手术方案设计

病请描述:内痔超过三个以上及环状混合痔手术方案 手术步骤        手术原则:根据痔核痔体形态,分段切除痔核痔体及保留肛管皮肤瓣黏膜瓣 1、缝扎痔核,先将切除痔核基底部的痔动脉区,用圆针丝线贯穿结扎(痔核顶端的痔动脉区),再将相应外痔部分作放射状切口。 如外痔部分为静脉曲张,可作潜行剥离。      尽量减少对正常肛管皮肤和黏膜的损伤,一般保留3至4条肛管皮桥、黏膜桥,保留宽度为3至5mm,保留部位在痔核自然凹陷处;将痔核锐性加钝性分离至齿线上5至8mm,结扎加缝扎。 错开痔核下端分离及结扎顶端的连线不在同一水平面,以保证内痔脱落后的创面呈齿形。 【特别提示】 手术结束前应再次观察保留的痔核残端结扎牢固,无出血。并确保各切口间保留有足够的皮肤桥和黏膜桥。 术后1周行肛门指诊,如有肛门狭窄需要手指扩肛。 术后2周内注意排便通畅,以减少继发性出血。 【禁忌症】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急慢性腹泻 凝血机制障碍者

张振国 2020-04-10阅读量9133

有“痔&rdqu...

病请描述:        痔疮在我国十分常见,民间素有“十男九痔”、“十女十痔”的说法。痔疮既是难言之隐,也是难言之痛:坐立不安、肛周不适、瘙痒难忍、大便出血到贫血头晕,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痔疮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虽然传统的外科手术效果好,但是术后的肛门疼痛对诸多患者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钟芸诗教授团队开展的内镜下微创治疗痔疮,即内镜下内痔套扎术,全程基本无痛,给有“痔“却怕治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这里就有3位朋友想尽快把自己的故事分享给大家,让越来越多的朋友们不再被困扰…… 故事一:张奶奶自述:我今年100岁了,痔疮有大半辈子了,一直听别人说痔疮手术很痛,自己也害怕,所以没有动它,这次它又出血了,出得我头晕眼花,人差点都不认得了,多亏医生及时治疗,这位医生的医术实在高明,根本没有一点点疼痛,早知道是这样治疗,早就来了,差点赔了老命。 张奶奶有痔疮史50多年了,间断觉得肛周不适及便后滴血,因为害怕痔疮手术疼痛而一直未手术治疗。1周前突然大便后排暗红色血液,开始未在意,后来间断排了好多次,直到头晕眼花,晕倒在床边,家人急忙把张奶奶送至家附近的中山医院,考虑到100岁的张奶奶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急诊科对症处理后,直接联系了内镜中心副主任钟芸诗教授,由钟教授亲自给张奶奶行急诊内镜下止血治疗。钟教授内镜进入肠腔反复冲洗,仔细排查出血原因,最后终于发现了肛门处内痔出血的创面。与患者家属沟通病情后,患者家属明确表示不愿意传统手术去处理痔疮。该患者没有外痔,是内痔大出血。钟教授团队为患者和家属推荐了内镜下内痔套扎术,患者家属表示同意接受。随后钟教授为该患者急诊行内镜下痔核套扎术,出血马上就停止了。术中术后一切顺利,患者没有明显痛苦,未再发出血,未出现肛门口狭窄及排便困难。术后张奶奶紧紧握着钟教授的手感激不尽,怕痛耽误了大半辈子,医生真的是医术高明,没有一点疼痛的感觉就治好了,早知道这样,早就来找钟教授治疗了,差点没了老命。 故事二:孙先生自述:我是一名尿毒症患者,平日里有应用“抗凝”药物,发现痔疮5年多了,间断大便带血,曾经也咨询过多家医院,因为怕手术后疼痛及术后太多可能的并发症,一直没有治疗。近期大便带血较前增多,听几个朋友都推荐钟教授内镜下套扎治疗痔疮无痛苦,并且并发症少,慕名前来。钟教授门诊肠镜下就把我的问题解决了。术中术后真的是没有一点痛苦与不适,术后恢复也快,实在是太感谢钟教授了。 故事三:李女士自述:我今年28岁,刚结婚,准备备孕,但有痔疮3年了,间断肛周不适及大便带血,有时可以感觉到有小皮赘脱出肛门,但也可以自行还纳。因为一直怕痔疮手术术后疼痛,所以没下决心手术治疗。近期准备怀孕,听说孕期痔疮会加重,所以十分害怕,多方打听治疗痔疮的好方法,终于有人向闺蜜推荐到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找钟芸诗教授,可以行内镜下痔疮套扎治疗,全程时间短、无痛苦,并发症少。所以我们在第一时间就赶到中山医院,找到了钟教授。钟教授在门诊帮我检查评估后,立马安排了内镜微创手术:内镜下痔疮套扎术治疗,术中我睡着了,术后醒来确实没有太大痛苦,术后没再便血,肛门口外的小皮赘也不见了。钟教授确实很厉害!点赞!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 专线联系专家: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钟芸诗教授,为我们科普知识:                     痔疮在外观上看就是肛门口突出的小肉团或者皮肤褶皱,里面其实是一团团曲张的静脉。根据痔和齿状线的关系分为内痔和外痔。在齿状线以内的为内痔,齿状线以外的为外痔,内外痔均有的叫混合痔。 内痔根据严重程度分级 分级表现 I级痔静脉突起,无脱出肛门外 II级痔脱出,可自行还纳 III级痔脱出,需用手还纳 IV级痔脱出,不能还纳         对于有症状的痔疮,其治疗方法有很多。以往的痔疮治疗多采用传统的注射及套扎治疗,超声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或者外科手术治疗(外剥内扎术、PPH术、TST术等)。传统的注射及套扎疗法,是通过硬式肛门镜操作,视野有限,故可能会出现由于注射或套扎位置不当导致的疼痛、肛周脓肿、瘘、前列腺炎等并发症。外科手术后可能出现的疼痛、肛门狭窄、肛门无力等并发症,有部分患者也不太能接受。很多患者会想,痔疮是没有了,但是疼痛还在,还有其它并发症的危险,那还不如不治疗了。有没有几乎无痛、又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呢?我们中山医院内镜中心通过自己大量的病例总结,探讨出了一种无痛苦的微创治疗痔疮的新方法。下面就来介绍内镜下微创治疗痔疮的新方法:内镜下内痔套扎治疗术。         内镜下内痔套扎术是结合的经典的套扎技术和内镜检查的优势,是一种新的微创治疗方法。对于有症状的Ⅰ级、Ⅱ级、Ⅲ级内痔,混合痔的内痔部分(尤其对出血内痔效果尤佳),是一种快速、有效、简单和经济的治疗技术。         该技术通过内镜圈套装置将痔套扎,使痔静脉缺血坏死,痔核脱落,直接结扎痔核基底部,特别适合急诊止血及全身状态差不具备外科手术条件的患者。同时,内镜手术过程中视野清晰,操作灵活,可以直视和反转观察及操作,无需反复进退镜,避免肛周损伤,可以确保精准套扎,较大程度上避免了异位治疗所致的并发症,且术后恢复快,有效率在90%以上。患者痛苦小,大部分病人无痛苦。住院时间短,疗效确切。         内痔的内镜下套扎技术和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技术相似,胃肠内镜医师操作起来熟悉而又方便。其精准套扎,即肠镜反转镜头后,对肛门齿状线以上的痔疮(直肠无痛区粘膜和血管)进行精准吸引和套扎,以减少术后疼痛和出血。在单次手术中可以进行多个痔核的套扎,常为套扎环错位套扎,以保留正常粘膜桥,尽量避免直肠狭窄的并发症,也避免了多次手术。套扎完成后,可将套扎器套筒去除,再次进镜观察,以确认套扎效果。              但并不是所有的痔疮都适合内镜下套扎治疗,通常Ⅰ级、Ⅱ级、Ⅲ级内痔,混合痔的内痔部分(尤其对出血内痔效果尤佳)。而炎症性肠病和齿状线区合并的溃疡、免疫缺陷以及妊娠者等则是其禁忌症。         术后建议:痔疮主要是因为生活习惯不当引起,容易复发,医生建议注意以下几点,预防痔疮的发生和复发:1.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2.定时排便,保持大便通畅。3.多吃水果蔬菜。4.多做提肛运动。5.尽量避免抽烟喝酒。         痔疮的治疗原则是:1.没有症状的痔疮无需治疗。2.症状轻微的痔疮,重在减轻或者消除主要症状,无需手术根治。3.通常我们先考虑非手术治疗,只有符合手术指征时,我们才会建议患者进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改善饮食结构,多饮水,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预防便秘,以及坐浴、保持会阴部清洁等。也可在医师指导下应用治疗痔疮的软膏、栓剂等对症处理,缓解痔疮不适症状。对于症状比较严重的痔疮,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则需考虑手术治疗。         但痔疮如在初期失治,就会逐渐发展到第二、第三、甚至第四期,痔核就会从肛门脱出来,由于痔核总是露在外面,有时就可能会造成细菌感染,引起肿痛不适,甚至可能卡在肛门口缺血坏死,疼痛剧烈,以及大出血等各种情况发生。因此,有痔困扰又害怕手术的患者们,可以尝试到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无痛苦的内镜下内痔套扎术,以免延误病情,增加不必要的痛苦。 温馨提示: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内镜微创治疗机构,年完成各类复杂内镜手术5000余例。内镜中心钟芸诗教授团队,自2019年开展内镜下内痔套扎术以来,已成功完成50余例,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给痔疮患者带来了安全,有效新的选择,同时大大减轻了患者治疗痔疮的心理负担。 专家介绍 钟芸诗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导。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疾病专业委员会早诊早治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上海市消化内镜学会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擅长各类消化道疾病的内镜微创治疗。特需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四上午。

钟芸诗 2020-04-07阅读量1.3万

下颌角磨骨整形安全吗?

病请描述: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整容整形行业在技术方面已经越来越先进,很多爱美人士选择通过手术的方式改变自己的五官面貌。   如今,除了双眼皮、隆鼻、除皱等项目外,下颌角切除手术也越来越多地被大众所熟知。下颌角切除到底是什么样的项目呢?有什么样的风险和优势?今天我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下颌角切除手术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下颌角整形?   下颌角肥大在东方人中非常常见,这类人由于下颌角/嚼肌肥大,呈现圆方形、国字形甚至梯形脸型,还有一些则是呈现出双侧脸型不对称、面下1/3短小等情况。虽然这种情况不会影响到正常的生理功能,但是对于审美来说,则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   下颌角整形是利用外科手术的方式对下颌骨角区或部分嚼肌进行切除,从而改变面部结构,让求美者下颌线条更加流畅,从圆脸/方脸变成迷人的瓜子脸或鹅蛋脸。   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例下颌角整形手术出现在1947年,当时Gumey医师应用外科手术的方式切除患者的部分嚼肌,改善下颌肥大的现象。但是,当时的手术采用的是外切口,在下颌部留下较为明显的疤痕。   随着技术的发展,下颌角切除手术获得了不断的改进,目前主流方法是在口腔内切开微小创口,使用精密仪器将多余的下颌角切除,再进行适度的打磨。这种方法,有效地避免了外部皮肤遗留疤痕的情况,因其恢复快、效果明显等特点而被广泛接受。 下颌角整形的风险有哪些?   下颌角手术时目前非常流行的改脸型手术,其安全性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由于下颌角周围有很多的重要组织结构(包括面动脉、面静脉、下颌后静脉、面神经下颌缘支、颊支、下牙槽神经、腺体、下颌下腺等),手术过程中一旦处理不当,对面部组织造成损伤,可能会出现以下风险:   下颌角切除的常见风险   下颌骨骨折   如果手术中医生操作不当,盲目地确定切除角度和长度,过多地切除下颌角骨骼导致下颌骨切除过量,求美者在后期可能出现骨缝、骨裂等症状,严重的还可能引发感染。虽然一般不会留下后遗症,但会大幅延长术后恢复时间。   神经损伤   人体颌面部有很多非常重要的组织结构,如果术前没有拍摄CT确定面部神经束的位置,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切断患者的下齿槽神经,导致患者出现不自觉口角流涎、下唇咬伤、面瘫等症状,严重影响求美者的正常生活。   大量出血   如果术前没有拍摄CT确定面部血管分布情况,手术中可能造成面部血管破裂,其中比较严重的是面部动脉破裂,如不及时处理,可能引起休克等严重后果。   双侧脸颊不对称   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无手术导板辅助的下颌角切除手术中,医生按照经验进行截骨,手术误差较大,导致两侧截骨后出现不对称的情况。   下颌角不平滑   由于医生截骨方式、医生经验和审美等因素,患者在术后可能出现角区与下颌骨连接处出现明显凸起等现象。   求美者如何降低手术的风险?   下颌角切除手术一旦失败,其修复是非常麻烦的,不仅要承受更多痛苦,还要承担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因此,建议大家一定要慎重选择。   想要做下颌角切除手术的朋友,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尽可能地降低手术风险:  求美者应该如何降低风险?   选择正规的医生和机构   机构资质、医生经验和医疗及护理条件是影响手术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因此,选择一名经验丰富的医生和专业的医疗机构是非常必要的。   建议求美者在咨询时,要求查看医疗执业许可证、许可证允许的业务经营范围、医师资格证等相关资质,以防自己遇到“黑医生”和“无证机构”。   一定要进行面诊   面诊是整形手术前期准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面对面交流,医生可以更加详细地了解到求美者的需求和预期效果,能够更加针对性地进行项目设计。   交流的过程中,求美者也可以对医生的水平做一个简单的判断,与医生充分建立信任感与安全感。   选择精确截骨的手术方式   目前市场上的下颌角切除手术多种多样,大体上主要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传统的手术方法,依靠医生经验进行“盲切”,手术误差和风险较大;第二类是精确截骨,是利用CT扫描仪、手术导板等设备进行精确设计和截骨。   我建议大家选择有金属手术导板参与的下颌角切除方式,由于前期丰富的数据采集和手术中金属导板的辅助作用,与传统下颌角切除手术相比,有金属手术导板参与的手术精确度更高,手术风险大幅降低。   在术前方案设计时,医护人员会通过CT扫描、三维建模等手段进行个性化精确设计,为每一位患者打造独一无二的手术导板。术中,以术前CT扫描结果为依据,能够完美避开面部血管、肌腱及神经束,大幅降低手术风险。   另外,由于金属导板的参与,手术误差被大幅降低,不会出现双侧脸型不对称、切除过量、下颌角骨折等情况。   今天的分享就进行到这里。如果您对下颌角切除手术有什么疑问,欢迎在我的公z号后台进行留言,我会不定期为大家进行解答!   爱美,是一种生活态度!希望我和我的同事,能够让更多人享受变年轻、变美丽的乐趣!

柴岗 2020-03-26阅读量9957

包皮过长可造成系带撕裂!男同...

病请描述:包皮系带撕裂是男性当中比较多见的一种生理情况,一般在手淫以及粗暴的性生活之后会出现,和个人情况也有关系。 包皮系带撕裂有可能是先天性包皮系带比较短,再加上阴茎勃起之后手淫的比较频繁,以及性生活比较粗暴,从而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首先,包皮系带位于包皮内龟头腹下部,包皮系带通过冠状沟与龟头尿道口下方相连。相连处的血管神经较丰富,在性生活中起到拉升加强快感作用。其次,包皮系带具有很强的伸缩能力,当阴茎勃起时可伸长,当阴茎软缩时可以明显缩短,当我们手淫猛烈或性交活动过于粗暴的时候会导致包皮系带撕裂,严重的甚至会完全断离。 包皮系带撕裂时系带部位血供相对较为丰富,故出血较多并且伴有一定的疼痛。处理办法如下:1、如有条件应立即就医,千万不可因羞愧或者其他因素而自行包扎解决,因系带处损伤可致严重出血,临床上甚至见过因系带处撕裂、动脉出血而致失血性休克的患者,故建议及时就医。2、到医院后需要根据系带撕裂程度考虑是否缝合,如撕裂过长则需要进行缝合,如长度超过1cm,则需要进行手术缝合,缝合后保持系带完整性,避免后期出现系带挛缩、瘢痕形成而导致勃起疼痛。3、小于1cm者不需要缝合,给予止血并妥善包扎后定时到医院更换敷料,可以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通常口服24小时即可,药物可选择头孢克肟胶囊,每天两次。4、同时在生活当中要减少或者停止手淫和粗暴的性生活,直到康复为止。

吴玉伟 2020-03-12阅读量1.1万

醒后卒中,左侧肢体偏瘫;CT...

病请描述:20200308 醒后卒中,左侧肢体偏瘫;CTA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给与血管内介入取栓(SWIM技术,就是支架取栓联合吸栓的方法)后开通,恢复良好 急性左侧肢体偏瘫,早上醒来后发现有左侧肢体偏瘫,烦躁。送上海九院急诊就诊。头颅CTA血管造影,发现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由于发病时间不明确,估计超过了4.5小时,无法进行静脉溶栓。由于患者虽然大脑中动脉闭塞,但是其他血管的侧枝代偿尚可,侧枝评级3级,因此,考虑给与局麻下血管内介入取栓治疗。目前国际主流观点,介入取栓首选局麻,辅助以镇静药物。患者血管迂曲明显,但是经过手术,血栓顺利取出。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术后案犯病房进一步救治。次日CT未见明显的大的梗死病灶,但是有少许出血转化。 脑卒中的救治是一个综合治疗,取栓仅仅是一个环节:脑卒中患者往往有意识障碍或者吞咽困难,往往需要插胃管给与鼻饲,因为患者无法进食;脑卒中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比例比较高,必要时需要给与抗生素;还有康复和二级预防的药物的合理选择等问题。 脑梗死后会发生出血转化,少量的出血转化,提示再通良好,预后良好,成功取栓的患者往往有少量的渗血;但是大量的出血预后极差。 术后前患者血压很高,因此术中使用的镇静剂右旋美托咪啶既可以镇静也可以适当降压,对手术很有帮助,降低出血的风险。血管开通后,血压也要适当控制,防止再灌注损伤和血管开通后的出血,必要时使用镇静药物和降压药物。 这位患者经过静脉使用亚宁定,血压得到良好控制。术中患者使用欣维宁针剂抗血小板抑制治疗,同时给与少量2000u的普通肝素。术后给与欣维宁小剂量维持,同时给与阿司匹林200mg 纳肛即刻。次日复查CT未见明显出血,给与阿司匹林 200mg qd;停用欣维宁。术后和次日,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左侧肢体肌力有恢复。 术前,可见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 术后大脑中动脉得到开通。可见,患者的颈内动脉异常迂曲。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脑卒中中心 刘建仁教授)

刘建仁 2020-03-08阅读量1.0万

儿童卒中血管内再通的可行性、...

病请描述:儿童卒中血管内再通的可行性、安全性和预后 Sporns PB等JAMA Neuro 2019年10月14日 摘要 重要的随机临床试验已经显示了成人颅内大血管闭塞血栓切除术的疗效;然而,治疗与儿童临床结局的任何关联尚不清楚。 目的探讨血管内再通术在小儿动脉缺血性卒中中的应用。 设计、设置和参与者这项回顾性多中心队列研究,从2000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进行,分析了来自欧洲和美国27个中风中心的数据库。包括所有接受血管内再通术的儿童缺血性卒中患者(<18岁)。中位随访时间为16个月。 暴露血管内再通。 主要结果和指标:从入院到第7天,儿科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PedNIHSS)评分的下降是主要结果(评分范围:0[无缺陷]到34[最大缺陷])。次要临床结果包括6个月和24个月的改良Rankin评分(mRS)(评分范围:0[无缺陷]至6[死亡])和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27个脑卒中中心共73名儿童。中位年龄为11.3岁(四分位数区间[IQR],7.0-15.0);37名患者(51%)为男孩,36名患者(49%)为女孩。63名儿童(86%)接受前循环阻塞治疗,10名(14%)接受后循环阻塞治疗;16名(22%)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入院时PedNIHSS评分中位数为14.0(IQR,9.2-20.0),到第7天时为4.0(IQR,2.0-7.3),神经功能转归改善。6个月时平均mRS评分为1.0(IQR,0-1.6),24个月时为1.0(IQR,0-1.0)。1例(1%)出现术后出血并发症,4例(5%)出现短暂的介入性血管痉挛。在HERMES成人试验荟萃分析中,症状性脑出血事件的比例为2.79(95%CI,0.42-6.66),在Save ChildS中为1.37(95%CI,0.03-7.40)。 结论与相关性本研究结果提示,儿童脑卒中取栓术的安全性与成人随机临床试验的安全性无明显差异;大多数接受治疗的儿童神经功能预后良好。这项研究可能支持临床医生在缺乏高水平证据的情况下对儿童中风进行非标记性血栓切除术。  Feasibility, Safety, and Outcome of Endovascular Recanalization in Childhood Stroke: The Save ChildS Study.Sporns PB,et al JAMA Neurol 2019 Oct 14MOREAbstract 翻译Importance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have shown the efficacy of thrombectomy of large intracranial vessel occlusions in adults; however, any association of therapy with clinical outcomes in children is unknown.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use of endovascular recanalization in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arterial ischemic stroke.Design, Setting, and Participants This retrospective, multicenter cohort study, conducted from January 1, 2000, to December 31, 2018, analyzed the databases from 27 stroke centers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cluded were all pediatric patients (<18 years) with ischemic stroke who underwent endovascular recanalization. Median follow-up time was 16 months.Exposures Endovascular recanalization.Main Outcomes and Measures The decrease of the Pediatric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PedNIHSS) score from admission to day 7 was the primary outcome (score range: 0 [no deficit] to 34 [maximum deficit]). Secondary clinical outcomes included the 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 (score range: 0 [no deficit] to 6 [death]) at 6 and 24 months and rate of complications.Results Seventy-three children from 27 participating stroke centers were included. Median age was 11.3 years (interquartile range [IQR], 7.0-15.0); 37 patients (51%) were boys, and 36 patients (49%) were girls. Sixty-three children (86%) received treatment for anterior circulation occlusion and 10 patients (14%) received treatment for posterior circulation occlusion; 16 patients (22%) received concomitant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Neurologic outcome improved from a median PedNIHSS score of 14.0 (IQR, 9.2-20.0) at admission to 4.0 (IQR, 2.0-7.3) at day 7. Median mRS score was 1.0 (IQR, 0-1.6) at 6 months and 1.0 (IQR, 0-1.0) at 24 months. One patient (1%) developed a postinterventional bleeding complication and 4 patients (5%) developed transient peri-interventional vasospasm. The proportion of 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events in the HERMES meta-analysis of trials with adults was 2.79 (95% CI, 0.42-6.66) and in Save ChildS was 1.37 (95% CI, 0.03-7.40).Conclusions and Relevanc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the safety profile of thrombectomy in childhood stroke does not differ from the safety profile in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for adults; most of the treated children had favorable neurologic outcomes. This study may support clinicians' practice of off-label thrombectomy in childhood stroke in the absence of high-level evidence.

刘建仁 2020-02-29阅读量8492

我们应该开通急性闭塞的大脑后...

病请描述: 我们应该重新开通大脑后动脉闭塞吗?来自Trevo注册表的见解。               摘要               背景和目标:              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机械血栓切除术(MT)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些患者与多中心上市后Trevo登记系统中的孤立性和原发性大脑后动脉(PCA)闭塞有关。               方法:              在2008名因大血管闭塞(LVO)而进入Trevo登记的患者中,22名(1.1%)患者(10名女性[45.5%],平均年龄:66.2±14.3岁[28-91岁])患有PCA闭塞(17名P1[77.3%]和5名P2闭塞[22.7%])。在第一次Trevo(Stryker,Fremont,CA)通过后和手术结束时,使用mTICI评分对再通进行评分。还记录了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即腹股沟穿刺并发症、穿孔、症状性出血、新区域的栓子)。对90天改良Rakin量表(mRS)进行评估。               结果:              入院时NIHSS中位数为14[智商,8-16]。68.2%的脑卒中病因为心脏栓塞。半数患者(11/22)接受静脉注射tPA。54.5%的患者接受全麻治疗。65%的患者在首次通过后获得再灌注(即:mTICI2b或3)。所有病例均获得最终的TICI2b-3再灌注。只有1例(4.5%)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穿刺部位)在手术后得到解决。在90天的随访中,59%的患者获得了mRS 0-2,9.1%的患者在MT后的前3个月内死亡。               结论:              机械血栓切除术治疗PCA闭塞似乎是安全的(<5%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和有效的。需要更大的存储库数据集。 欧洲神经病学杂志。2020年1月29日。doi:10.1111/ene.14154。[Epub提前出版]             

刘建仁 2020-02-01阅读量8625

系统性硬化症肺部疾病怎么治疗...

病请描述:接(一)。(二)肺动脉高压         SSc的肺动脉高压发生率为5%~33%。严重的肺动脉高压主要见于局限性SSc,当然在弥漫性SSc伴有肺纤维化的患者中也可出现严重的肺动脉高压。肺动脉高压是SSc晚期并发症,多数出现在诊断后7-9年以后。病理改变为肺动脉内膜纤维化、中膜肥大及丛状动脉病,类似于特发性肺动脉高压。亦可有肺动脉扩张、肺小动脉广泛阻塞和动静脉吻合。临床症状为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发绀和肺动脉高压,最后出现右心衰竭症状,P2亢进,下肢水肿,肝大。对于SSc患者,体力劳动或怀孕不推荐,因可导致急性右心衰竭和死亡。胸部X线示双侧肺动脉扩张,肺野清晰,肺野外周血管减少,右心扩大,肺部无纤维化阴影。肺功能示弥散功能明显降低。        侵入性血流动力学检查(右心导管)是诊断肺动脉高压的金标准。目前在怀疑肺动脉收缩压>35mmHg,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小于预计值的50% ,或是DLCO 1年下降超过20%及有呼吸困难而没有肺纤维化表现的患者均推荐用侵入性血流动力学检查。超声心动图是非常有用的早期评估肺动脉压力的工具,但是它不能排除那些有高度怀疑的患者。但是对于SSc患者,应每年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病情的进展情况。          肺动脉高压的自然病程为进行性恶化直至死亡。最近的系列研究显示肺动脉高压诊断后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1%,63%和56%。有无合并肺纤维化并不影响其生存率。         针对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主要包括,有低氧的患者(PaO2<60mmHg)建议辅助氧疗。有水肿的患者可使用利尿剂。只有急性血管扩张药物试验结果阳性的患者才能应用钙离于拮抗剂治疗,基础心率较慢的患者选择二氢吡啶类,基础心率较快的患者则选择地尔硫卓。硝苯地平和地尔硫卓,剂量较大,硝苯地平90~ 180mg/d,地尔硫卓360-720mg/d。小剂量无效。开始应用从小剂量开始。在体循环血压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逐渐递增剂量,争取数周内增加到最大耐受剂量,然后维持应用。应用1年以上者还应再次进行急性血管扩张药物试验重新评价患者是否持续敏感,只有长期敏感者才能继续使用。 SSc合并肺静脉闭塞性疾病或毛细血管瘤病,应用血管扩张剂可导致急性肺水肿,血管扩张剂属禁忌证。          还有前列环素类药物: 有吸入性伊洛前列素E。该药可选择性作用于肺血管。对于大部分肺动脉高压患者,该药可以较明显降低肺血管阻力,提高心排血量。半衰期为20-25分钟,起效迅速,但作用时间较短。每天吸入治疗次数为6-9次。每次剂量至少在5~20μg,长期使用该药。可降低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提高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另外西地那非是一种强效、高选择性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西地那非在欧洲被推荐用于治疗SSc相关的肺动脉高压,推荐初始剂量20mg,每日3次。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头痛、面部潮红等,但一般可耐受。         (三)吸入性肺炎         SSc患者食管扩张及食管蠕动减弱,常常导致吞咽困难和严重食道反流,并因而引起严重、复发性吸入性肺炎,直接危及生命。 X线胸片和HRCT显示小片状或大片状炎性阴影。        (四)肺癌          SSc中肺癌的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4-16倍,可见于4%的患者中。肺癌发生在有纤维化的患者中,与吸烟无明显相关性。肺泡细胞癌是最多的病理类型。两者的相关机制并不清楚。       (五)其他病变         SSc在胸部还可表现出弥漫性肺泡出血,呼吸肌功能紊乱(肺萎缩综合征),纵隔淋巴结肿大,以及胸膜炎/胸腔积液,甚至心包积液,气胸等改变。        上述内容,希望系统性硬化症患者看到这个科普能够有一定帮助。

王智刚 2019-12-20阅读量1.1万

系统性红斑狼疮肺部疾病怎么治...

病请描述: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us, SLE)是自身免疫介导的、以免疫性炎症为突出表现的结缔组织病。其发病原因及机制不明,以血清中出现抗核抗体为代表,多种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沉积并导致多器官损伤的系统性疾病。几乎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可能发生在SLE。因此, SLE临床表现复杂,病程迁延反复,可累及皮肤、关节、心血管、肺、肾及神经等多个系统,特异的免疫学表现为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Sm抗体,或抗磷脂抗体阳性。好发年龄为20~50岁,多见于年轻女性,男女发病比例为1:10。         SLE患者在其疾病过程中,50%~70%伴有各种肺-胸膜病变,甚至可为SLE的首发症状。呼吸系统受累男性更为常见。肺部病变是SLE的诊断标准之一,肺部病变和死亡率上升相关。呼吸系统的所有结构均可受累,最常见的是胸膜病变,肺部病变少见。SLE患者的肺部病变按起病的方式可分为急性和慢性病变两类,急性肺部病变有狼疮性肺炎、弥漫性肺泡出血和肺水肿;慢性病变有弥漫性间质性肺炎和纤维化及肺血管病变及肺动脉高压等,但与类风湿性关节炎RA等其他结缔组织病相比,相对较少见。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胸膜-肺病变表现如下。         胸膜病变:胸膜炎,胸腔积液。         肺实质病变和间质性病变: UIP, NSIP, DAD, OP, LIP,急性狼疮性肺炎(急性可逆性低氧血症), 弥漫性肺泡出血等。         气道疾病: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         肺血管病变:肺血栓血管病变、肺动脉高压、肺血管炎。         其他病变:呼吸机功能紊乱(肺萎缩综合征),纵隔淋巴结肿大。         继发病变:感染、肺不张、相关的心肾衰竭。        这里来看看急性狼疮性肺炎、弥漫性肺泡出血、间质性肺病变的诊治。          一、急性狼疮性肺炎         急性狼疮性肺炎发生率为1%-4% ,而尸检报告则超出5%。通常是在既往未诊断的SLE患者中(约50%的患者),也可是在疾病进程中。狼疮性肺炎为肺泡-毛细血管单位的急性损伤,病变发展迅速,预后差,可引起急性呼吸衰竭,短期死亡率高达50%。可能与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肺泡,激活补体,造成组织损害有关。         1、病理组织学,除了少数情况可以看到狼疮细胞或苏木素伊红小体外,组织学多无特异性。病理表现为弥漫性肺泡损伤(DAD),见肺泡壁水肿、坏死,引起包括单核细胞和多核细胞浸润肺部非特异性炎症改变,同时可见肺泡内出血,透明膜形成。在肺泡上皮、间质和毛细血管壁有lgG, C3和DNA抗体颗粒沉积,有时可见苏木素小体。大血管炎症少见。电镜下可见肺泡壁间质内和毛细血管壁内致密物沉积。         2、临床表现 ,没有特异性,急性起病,类似于急性感染性肺炎,伴有咳嗽、进行性呼吸困难和发热。咯血也可见到。严重者可出现低氧血症,发绀。伴胸膜炎者有胸痛,两肺底湿啰音,亦有病变范围小而无明显症状者。绝大多数患者在出现急性狼疮性肺炎的同时伴有SLE病情活动的表现         急性可逆性低氧血症综合征患者胸片、胸部CT均正常,对激素迅速反应。主要是由白细胞在肺部毛细血管内浸润有关。相应的组织病理学的资料非常有限,但是可能在肺泡腔内存在放射学检测不到的炎症。有学者认为这一综合征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实体而是狼疮性肺炎不严重的一种表现形式。         3、X线和HRCT表现 ,狼疮性肺炎的临床放射学表现完全没有特异性,类似于肺部感染、肺栓塞或其他急性肺部疾病。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肺弥漫性肺泡浸润影,好发于肺下野,可呈节段分布、或表现为不规则、密度不同、界限不清和大小不等的片状气腔实变影,外周或基底部分布为主,伴或不伴胸膜炎和胸腔积液,有时可见心包积液或心肌炎引起的心影增大。肺部病变有时呈游走性,部分可出现肺不张。         4、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血清补体浓度降低,血清抗DNA抗体阳性。痰培养和血细菌培养阴性,动脉血气示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和低二氧化碳血症。         5、诊断和鉴别诊断,SLE患者如出现发热、咳嗽以及新的肺浸润,应考虑是否存在感染性肺炎、急性狼疮性肺炎和弥漫性肺泡出血。Dubois等研究520例SLE患者后发现,感染性肺部浸润高达31%,因此在诊断狼疮性肺炎时,首先需排除由各种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但鉴别诊断较困难,尤以SLE肺部病变为首发症状者易与各种肺部急性感染相混肴,血清抗DNA抗体阳性、痰及血培养阴性可助诊断。有时需行BAL及肺活检。高度怀疑为狼疮性肺炎时,可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同时合用广谱抗生素。如果组织活检除外感染且患者对上述治疗反应不满意时,可使用免疫抑制剂或进行血浆置换治疗。          6、治疗,抗生素治疗无效,糖皮质激素治疗肺局部浸润很快消失,激素包括泼尼松及甲泼尼龙。激素冲击治疗无效时,可加用硫唑嘌呤或环磷酰胺。          二、弥漫性肺泡出血         急性弥漫性肺泡出血在临床中并不常见,在尸体检查时弥漫性肺泡出血是常见的病理现象,可继发于吸入、充血性心力衰竭、感染、肾衰竭,急性狼疮性肺炎等多种病因。相对于其他结缔组织病, SLE患者急性弥漫性肺泡出血发生率明显要高于其他结绪组织病。弥漫性肺泡出血发生率为3.7%~5% ,但死亡率高,约60%。有些患者在反复弥漫性肺泡出血多年后才被诊断为SLE,但大多数出现在诊断明确的SLE病例。在同一患者,病理改变既可有急性狼疮性肺炎,又可有弥漫性肺泡出血。肺泡出血主要是由于免疫复合物在肺内沉积,导致白细胞在肺内聚集,白细胞进一步损害肺泡和毛细血管基底膜,从而导致肺泡出血,病理表现与急性狼疮性肺炎相似,同时伴有明确的小血管炎改变。        1、临床表现肺泡出血的量个体差异很大,可以从无临床症状到致命性大咯血,有明确咯血症状者占所有SLE的8% -15%。慢性肺泡出血临床症状与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相似,而急性咯血和快速进展的呼吸困难临床表现与急性狼疮性肺炎相似。急性者,起病急骤,有突发性呼吸困难、发热、咳嗽、不同程度的咯血,也可出现大咯血并迅速出现低氧血症、心动过速和严重贫血。慢性者,轻度的肺泡出血,患者血细胞比容下降,仅于BAL检查时发现BALF为浆液血性, BALF有大量含铁血黄素巨噬细胞。由于病变发生在肺的腺泡部,所以咯血量与肺泡出血严重程度并不相关,甚至在大量出血时也可能无咯血,所以有时诊断十分困难。         2、胸部影像学表现 X线和HRCT表现为两肺弥漫性肺泡小结节影,或斑片状浸润性阴影,边界模糊。少见的表现为网结节状阴影。阴影的特点是可移动性,出现和消失迅速。         3、诊断与鉴别诊断 ,当SLE患者咯血,有肺部浸润性病变时,同时血细胞比容急剧下降,应考虑到弥漫性肺泡出血可能。支气管肺泡灌洗检查容易诊断弥漫性肺泡出血,并可寻找可能合并的感染病原体。在1/3的患者中可以发现其合并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这类患者通常预后不佳。肺活检,无论是经支气管肺活检还是外科肺活检,在已经确诊的SLE患者中并无益处,反而增加这类患者的危险性。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明确心脏功能以及瓣膜病变的情况。应注意排除其他较常见的咯血原因。         4、治疗,除氧疗、输血等支持治疗外,需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如甲泼尼龙1.0-2.0mg/(kg.d)、环磷酰胺1.5~2.0mg/(kg .d)或硫唑嘌呤2-3mg/ (kg .d)治疗。血浆置换主要用于对激素和环磷酰胺反应不佳的患者。存活的患者有发展为肺纤维化的危险性。有肺泡出血的SLE患者提示预后不良。          三、间质性肺疾病         SLE患者可出现间质性肺疾病,与类风湿关节炎和硬皮病相比,出现明显的间质性肺炎以及肺纤维化均非常少见。有1%~6% SLE患者的临床和胸片有间质性肺疾病的证据。有临床症状的60% SLE患者, 38%无临床症状和胸片正常的SLE患者,但在尸检和HRCT发现存在间质性肺疾病。在未经选择的SLE患者中32%有间质性肺疾病。HRCT有异常表现的患者中,有50%的肺功能检查异常,但是HRCT改变与肺功能异常并不相关。         1、病理表现,文献报道, SLE患者的间质性肺疾病病理类型有UIP、NSIP、 LIP及OP型等,其中NSIP、LIP型多见。         2、临床表现SLE间质性肺疾病大多起病隐匿,干咳、活动时气短,有进行性呼吸困难。间质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时大多死亡,少数可好转。UIP可发生于急性狼疮性肺炎之后,也可作为独立病变隐匿出现,患者往往已患SLE数年,才出现临床症状。          3、胸部X线和CT表现,胸部X线可见弥漫性网状或网结节状阴影,以两下肺野及胸膜下明显。同时可见浸润性阴影和盘状肺不张,严重者表现蜂窝肺和膈肌升高。胸部X线检查无异常者进行胸部HRCT检查,发现异常者可达38% -45%。早期可呈磨玻璃样改变,小叶间隔增厚,以中下肺及外带为明显;晚期呈蜂窝肺。UIP型的HRCT表现网状阴影,小叶间隔增厚,蜂窝肺。HRCT示两下肺胸膜下分布的网状阴影、磨玻璃影、牵拉性细支气管扩张,肺活检病理符合NSIP图24-2-6系统性红斑狼疮并间质性肺炎         4、肺功能检查,典型限制性通气障碍,肺总量、肺活量均降低,弥散功能障碍。SLE患者的肺功能检查可发现无临床症状和胸片未见异常的早期肺间质病变。          5、治疗,根据间质性肺疾病病理类型,单独使用糖皮质激素或联合硫唑嘌呤或环磷酰胺治疗,对部分病例有一定疗效,肺纤维化严重者疗效欠佳。对SLE-ILD最常见的类型(如NSIP及LIP),通常起始糖皮质激素剂量泼尼松(泼尼松) 0.5 ~1mg/(kg .d),1-3个月,病情改善或稳定后,逐渐减量。但长期全身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可引起如感染、骨质疏松症、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不良反应,患者往往需要给予其他药物替代激素治疗。替代激素治疗药物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麦考酚酯及利妥昔单抗等已经在其他结缔组织疾病相关性ILD患者中应用,但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数据有限。药物的选择需要考虑肺功能损伤程度、以前的治疗、合并症和患者的偏好。对轻至中度SLE-ILD患者,麦考酚酯或硫唑嘌呤是合理的选择;而重度患者倾向于选择环磷酰胺。        希望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看到这个科普能够有一定帮助。

王智刚 2019-12-14阅读量1.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