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别慌!费健主任聊聊“消融术”背后的科学疑问大家好,我是费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30多年和甲状腺疾病打交道,既拿手术刀,也用消融针,深知大家拿到“甲状腺结节”报告时的忐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最近看到的、很有意思的国际医学观点(来自《澳新外科杂志》2025年5月的一篇探讨文章),聊聊关于“射频消融术(RFA)”治疗良性但让人不舒服的甲状腺结节时,一个被医生们反复思考的科学问题:它的效果,有多少是“真功夫”,又有多少是“安慰效应”?先说说背景:结节很常见,但别自己吓自己!超普遍: 现代超声太厉害了!研究显示,成年人做颈部超声,高达68% 的人能发现甲状腺结节!但真正能用手摸到的,只有3%-7%。所以,体检发现结节,先别慌,绝大多数是良性的“小邻居”。检查多了: 就像文章里提到的澳大利亚数据,近30年,颈部超声检查量翻了十倍!这意味我们发现结节的机会大大增加,也意味着更多朋友会面临“要不要处理”的疑问。什么情况要考虑处理? 主要是良性结节引起了实实在在的困扰:喉咙卡卡、吞咽不顺(压迫感)外观上能看到鼓包(美容问题)(费主任贴心提醒: 这里插一句,凭我多年经验,很多人觉得“吞咽不顺”就是结节压迫,但其实人群中约有16%的人本身就偶尔有这种感觉,未必是甲状腺的问题。真正需要治疗,医生会综合评估结节大小、位置和症状关联性。)射频消融术(RFA):微创“热”处理RFA是种微创技术,用一根细针扎进结节里,通过射频电流产生热量,让结节组织“脱水收缩”。它在亚洲、欧洲用得比较多,但在澳大利亚、美国和我们国内,推广相对谨慎些,部分原因就是对其长期效果和性价比的深入探讨还在进行中。RFA的“已知项”:缩结节有效: 确实能让结节体积变小。改善症状: 文章提到,术前有压迫症状的患者,做完RFA后,约88% 的人感觉好多了。短期安全: 早期并发症率较低,约4.5% (常见如短暂疼痛、声音嘶哑等)。需要多次: 如果结节一开始就比较大(比如>20ml),可能一次烧不透,需要做几次。长期有“作业”:可能再长: 有研究追踪了90个月(7年半),约12% 的结节会再长出来。癌症风险: 这是医生们最关注的长期问题之一。虽然结节本身是良性,但消融后结节内部或周围的组织在长期随访中,仍有极少数病例发现了甲状腺癌(包括一些有转移的)。而且,消融后的组织变化,万一以后需要做手术,可能会让手术更困难、时间更长、病理诊断更复杂。手术刀VS消融针:一个关键的科学疑问传统手术(切掉部分或全部甲状腺)对于解决压迫症状效果是明确的,研究显示超过92% 的患者术后症状能改善。但手术创伤相对大。那么问题来了:RFA报告的高症状改善率(88%),有多少是真的因为结节缩小了压迫?有多少可能是因为患者知道做了治疗、期待好转而产生的心理作用(医学上叫“安慰剂效应”或“霍桑效应”)?这就引出了那篇核心文章提出的观点:是不是该做个“假手术”对照试验?想象一下这样的试验设计:参与者: 有明确压迫症状、结节够大(>2cm)、穿刺两次确认良性的朋友。分组: 随机分成两组。真RFA组: 接受标准的射频消融。假手术组 (Sham组): 过程几乎一模一样!打麻药、铺巾、用同样的针在皮肤上比划、甚至机器发出模拟的“滋滋”消融声… 但核心是:射频能量根本没释放到结节里。目标: 比较两组在术后不同时间点(比如2周、6周、3月、6月)报告的“压迫症状改善程度”有没有真正的差别。难点:伦理关: 让患者承担一个“假手术”的微小风险(如打麻药针),只为了验证一个效果,是否值得?患者知情同意时,是否能真正理解并接受?演技关: 医生护士在操作“假手术”时,神情、动作、语气必须和做真RFA时完全一致,不能露馅!成本关: 试验本身耗资不菲。为什么需要这样的“苛刻”试验?求真: 医学进步需要最坚实的证据。我们需要确凿地知道,RFA带来的症状缓解,核心驱动力到底是物理上的结节缩小,还是心理作用?这直接影响医生对适应症的把握和给患者的建议。算清“总账”: RFA单次看着微创,但:术前通常需要至少2次穿刺确认良性。大结节可能需要多次治疗。术后需要终身超声随访 (监测再长和潜在的癌变)。设备、耗材(一个消融针头在澳洲标价2200刀!)、医生培训都有成本。长期潜在风险 (再长、手术困难、偶发癌变)。如果其核心症状改善效果被证明很大程度上是安慰剂效应,那么花这么多钱、承担这些长期“作业”和风险,值不值?就需要重新评估了。费健主任的心里话:这篇文章提出的“假手术试验”构想,虽然实施起来挑战巨大,但它反映了现代医学对疗效评价的严谨态度。作为临床医生,我既看到RFA作为微创手段为部分患者(特别是恐惧手术、结节位置合适、症状明确由结节压迫引起者)带来的益处,也时刻关注着其长期效果和安全性的研究进展。医学没有“万能药”,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给您的建议:淡定第一步: 体检发现结节,先别慌!找专业医生(内分泌科或甲状腺外科)评估性质(良性/恶性?)和是否需要干预。症状要关联: 有喉咙不适?先排除其他常见原因(如咽喉炎、胃食管反流),确认是否真由结节压迫引起。了解所有选项: 如果确定是良性症状性结节,充分了解:观察等待 (如果症状轻微)。传统手术 (效果确切,解决彻底,但有创)。RFA等消融技术 (微创,恢复快,但需长期随访,有特定适应症和潜在长期考量)。决策要个体化: 和您的医生深入沟通,结合您的结节特点、症状程度、年龄、对手术的恐惧、对长期随访的接受度、经济因素等,做出最适合您个人的选择。长期随访是关键: 无论选择观察、手术还是消融,对于甲状腺结节,规律随访都是保障健康的重中之重!希望这篇解读能帮大家更理性地看待甲状腺结节和射频消融术。医学在探索中前进,我们医生的责任,就是帮大家在纷繁的信息和选择中,找到那条最科学、最稳妥的健康之路。有疑问,也欢迎来我的线上平台交流!科普来源: 观点启发自 Adam Morton 于2025年5月发表在《ANZ Journal of Surgery》上的文章《Benign Symptomatic Thyroid Nodules—A Place for a Randomised Trial of Sham Procedure Vers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作者介绍: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30余年甲状腺疾病诊疗经验,精于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获得者。致力于专业医学科普,全网粉丝超百万,线上咨询超十万次。推荐理由: 解读国际前沿医学观点,结合中国临床实际,用通俗语言剖析甲状腺结节治疗热点,帮助大家科学决策,消除焦虑。本回答由 AI 生成,内容仅供参考,请仔细甄别。
费健 2025-07-02阅读量69
病请描述: 一、关节血管瘤:不只是皮肤上的“红胎记” 血管瘤是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引起的良性肿瘤,关节处因活动频繁成为高发部位之一。其特点显著区别于其他部位。 颜色与形态:初期呈鲜红或紫红色斑点,逐渐发展为隆起的柔软肿块,按压短暂褪色(松手后复原) 活动性影响:位于肘、膝关节的瘤体随运动增大,休息后缩小,可能伴随**皮温升高或搏动感 破裂高风险:关节频繁屈伸导致表面皮肤反复摩擦,血管壁变薄后易破损出血,甚至引发感染 二、延误治疗,关节可能面临不可逆伤害 邓娟主任强调,血管瘤不宜“等待观察”,尤其是关节部位: 1. 功能障碍:瘤体压迫肌腱或韧带,限制关节活动,长期可导致肌肉萎缩或发育畸形(如膝关节僵直) 2. 心理创伤:学龄期儿童因外观异常或被限制运动,易产生自卑心理 3. 治疗复杂度增加:增殖期血管瘤若侵入关节腔,需多学科联合手术,风险显著升高 三、个体化治疗:关节部位的特殊应对策略 邓娟主任针对关节血管瘤提出阶梯式方案: 早期浅表病灶(直径<3mm):585nm脉冲染料激光精准封闭血管,避免损伤周围组织 深部或混合型瘤体:注射硬化剂收缩血管核心,联合冷冻治疗控制表面增生 巨大病灶伴功能障碍:介入栓塞营养血管后手术切除,最大限度保留关节功能 四、日常防护:减少摩擦是关键 关节处护理需格外精细: 1. 衣着选择:避免粗糙面料,优先纯棉柔软衣物;冬季保暖时防止紧束带压迫瘤体 2. 清洁保护:温水轻柔清洁,破损时即刻用无菌敷料覆盖并就医 3. 活动管理:幼儿避免爬行摩擦硬质地板;学童运动时使用硅胶护膝/肘垫缓冲 就医信号:这些症状需立即就诊 当关节处红点出现以下变化,应尽快到皮肤科排查: 1.1个月内面积增大超20% 2.表面破溃渗液或形成痂皮 3.关节屈伸时孩子哭闹抗拒 4.患侧肢体活动幅度明显减小 邓娟主任提醒:“血管瘤治疗黄金期在增殖初期(出生后3-6个月),此时病灶较浅、响应快,关节功能恢复更理想。”
邓娟 2025-06-24阅读量425
病请描述: 一、什么是贝克痣? 贝克痣(Becker痣),又称色素性毛表皮痣,是一种先天或青少年期出现的良性皮肤病变。多发生于10~20岁男性肩部、前胸或肩胛部位,表现为不规则褐色斑片,表面常伴有粗黑毛发。初期斑片颜色较浅,随年龄增长逐渐加深,并在数年后长出毛发,成年后趋于稳定。 特点: 外观:斑片边界模糊,直径可达手掌大小,表面轻度角化。 毛发特征:毛发通常较粗硬,可能与真皮层毛囊增生有关。 伴发疾病:少数可能合并黑棘皮病、痤疮或其他皮肤问题,需警惕。 二、贝克痣为何会长毛? 痣体长毛是常见现象,主要与痣所在位置的毛囊分布有关。无论是普通色素痣还是贝克痣,若痣细胞周围存在毛囊,毛发便会自然生长。毛发本身并非癌变信号,而是皮肤结构的正常表现。 贝克痣长毛的特殊性: 毛发生长机制:贝克痣的真皮层可能出现毛囊增生和立毛肌发育,导致毛发更粗密。 稳定性:毛发通常随年龄增长逐渐明显,但成年后一般不再变化,无需过度担忧。 三、贝克痣会癌变吗?如何识别危险信号? 贝克痣本身属于良性病变,但需关注其潜在风险: 1. 癌变概率极低:多数贝克痣稳定,但若长期受摩擦、紫外线刺激,可能增加异常风险。 2. 伴发疾病提示:若合并皮肤溃疡、颜色不均或快速增大,需警惕恶性黑素瘤可能。 四、贝克痣需要治疗吗?如何选择? 1.无需治疗的情况: 无明显症状,且未影响美观。 无颜色、大小变化或其他异常。 2.需治疗的指: 1. 美观需求:肩部等暴露部位的斑片影响外观。 2. 摩擦风险:位于腰带、内衣带等易受挤压部位。 3. 异常变化:出现溃疡、出血或快速增大。 1.激光治疗:创伤小,适合小面积,可能需多次治疗,偶留疤痕。 2.手术切除:彻底清除,可病理检测,需缝合,恢复期较长。 3.冷冻疗法:操作简单,易色素脱失,复发率高。 4.药物涂抹:非侵入性,效果有限,易复发。 五、日常护理与预防建议 1. 减少刺激:避免频繁摩擦或抓挠痣体,肩部衣物选择宽松透气的材质。 2. 防晒保护:紫外线可能诱发皮肤病变,外出时使用防晒霜或遮挡衣物。 3. 定期观察:每月自查痣体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要提醒:切勿自行抠挖、冷冻或用药腐蚀痣体!不当处理可能诱发恶变,手术切除是安全首选。 贝克痣长毛是正常生理现象,无需过度恐慌。科学认识其特点,定期观察变化,必要时选择正规医疗手段干预,才能有效守护皮肤健康。
邓娟 2025-05-08阅读量1207
病请描述:慢性胰腺炎:如何科学应对“沉默的腹痛”?瑞金医院专家为你划重点!作者:费健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文章出处:综合《中华胰腺病杂志》最新研究及临床实践整理 作者介绍 大家好,我是费健,一名普外科医生。从医30年,我既拿手术刀,也做微创消融,还喜欢通过线上科普和大家聊聊健康那些事儿。全网粉丝超百万,线上解答过10万+问题,今天想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带大家认识一种容易被忽视的疾病——慢性胰腺炎。 为什么关心慢性胰腺炎? 你可能听过“胰腺癌”,但对“慢性胰腺炎”却陌生。其实,它就像一个“沉默的破坏者”:早期症状隐蔽,但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腹痛反复、糖尿病、营养不良,甚至增加患癌风险!据统计,每10万人中,每年约有7人患病。而女性因激素和免疫特点,某些阶段风险更高。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科学管理它? 慢性胰腺炎:你的身体在“求救” 想象一下,胰腺是身体的“消化工厂”,负责分泌消化酶和胰岛素。当它反复发炎,工厂就会“罢工”——消化功能下降、血糖失控、腹痛难忍。典型信号包括: 上腹部疼痛(饭后加重,可能放射到背部) 脂肪泻(大便油腻、浮在水面) 体重莫名下降 新发糖尿病(尤其伴随腹痛) 治疗策略:从“止痛”到“修复” 慢性胰腺炎的治疗不是“一刀切”,而是多学科协作的“组合拳”。根据《中华胰腺病杂志》最新综述,核心策略可总结为: 1. 疼痛管理:别让腹痛绑架生活 生活方式调整:戒烟戒酒是底线!酒精和烟草会“火上浇油”。 药物治疗:按“镇痛阶梯”用药,从普通止痛药到阿片类药物(需严格遵医嘱)。 微创介入:若药物无效,可尝试神经阻滞术或内镜取石,50%患者疼痛能暂时缓解。 2. 营养支持:吃对食物就是良药 胰酶替代疗法:每餐补充4万-5万单位脂肪酶,帮助消化(像给工厂“外派员工”)。 重点监测:每年查骨密度、维生素水平(尤其是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 肌肉保卫战:超过一半患者存在“肌肉减少症”,需增加蛋白质摄入+适度抗阻训练。 3. 手术与微创:何时需要“动刀子”? 内镜治疗:适合胰管结石或狭窄,通过支架或碎石疏通“管道”。 外科手术:若反复发作、怀疑癌变,可考虑切除部分胰腺(现在有保留十二指肠的术式,创伤更小)。 终极方案:全胰切除+自体胰岛移植,既能去病灶,又能保留部分控糖功能(但需严格评估)。 4. 心理支持:别忽视“情绪免疫力” 长期腹痛易引发焦虑、抑郁。认知行为疗法(CBT)、正念冥想等心理干预,能帮助患者重建积极心态。 未来希望:这些新疗法值得期待! 科学家们正在探索更精准的治疗: 抗炎新药:如抑制白介素4/13的药物,从源头减少炎症。 细胞修复:用维生素D类似物“安抚”过度活跃的胰腺星状细胞。 预测模型:通过基因检测和疼痛敏感度测试,提前预判治疗反应。 费主任的贴心建议 早期筛查:若有长期腹痛、消化不良,别硬扛!尽早查超声、CT或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 饮食口诀:低脂、高蛋白、少食多餐,避免油炸和酒精。 定期随访:每半年查血糖、营养指标,每年评估骨密度。 推荐理由 作为外科医生,我见过太多因忽视小症状而延误治疗的患者。慢性胰腺炎虽棘手,但早发现、科学管理,完全能控制病情!希望这篇科普能成为你的“健康指南针”——医学知识不冰冷,它关乎每一天的生活质量。 健康小互动:你或家人有反复腹痛的经历吗?欢迎留言,我会挑选典型问题详细解答! 本文内容参考:《中华胰腺病杂志》2025年4月综述《慢性胰腺炎的治疗策略》及最新国际指南。关注我,get更多靠谱健康知识,我们下次见!
费健 2025-05-07阅读量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