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太田痣是一种先天性的皮肤色素异常性疾病,由日本学者太田正雄于1939年首次报道而得名。其典型表现为沿三叉神经眼支和上颌支分布的青褐色或蓝灰色斑片,多发生于单侧面部,部分病例累及巩膜、结膜甚至引发青光眼,严重者可能导致视力损害。 病因:与胚胎期黑色素细胞迁移异常相关,属真皮层黑色素细胞增生性疾病。 症状:皮损无痛痒感,但随年龄增长可能扩大、颜色加深,约半数患者出生时即存在,部分在儿童期或青春期显现。 并发症:约10%的患者可能伴发青光眼,需眼科定期随访。 治疗进展与方案选择 传统疗法的局限性 冷冻、磨削与手:易遗留瘢痕,复发率高,已逐渐被淘汰。 普通激光治疗:虽有一定效果,但对深部色素细胞作用有限,复发率较高。 1.Q开关激光与超皮秒激光 原理:选择性光热作用破坏真皮层黑色素颗粒,通过吞噬细胞代谢排出,具有高精准性和低创伤性。 优势:治疗周期短(需多次,间隔3-6个月),瘢痕风险低,尤其适用于儿童及浅层色素患者。 创新应用:全麻下超皮秒技术可减轻大面积患者术中疼痛,提升治疗舒适度。 2.治疗时机与疗效影响因素 早诊早治:儿童期治疗更优,因皮肤薄、代谢快,所需次数较少;成人色素沉积深,疗程更长。 心理干预:太田痣可能导致患者自卑心理,建议在学龄前启动治疗以减轻社交影响。 患者管理与预后 个体化方案:需根据皮损深度、面积及患者年龄选择激光类型或联合疗法。 术后护理:严格防晒,避免色素沉着;定期复诊评估疗效及并发症。 长期随访:尤其需监测青光眼等眼部病变。 太田痣的治疗已从创伤性手段转向精准化、微创化。激光技术为核心方案,结合新型细胞失活技术可显著提升疗效。
邓娟 2025-04-08阅读量1165
病请描述: 春季作为万物复苏的时节,是调理身心的好时机。然而,对于血管瘤患者而言,这一时段是否适合治疗?商丘市第五人民医院血管瘤专科邓娟主任指出,血管瘤的治疗需结合病情进展和个体差异,而春季前后的健康管理同样关键。本文结合邓娟主任的临床经验,探讨血管瘤的治疗时机、方法及节后康复要点。 一、血管瘤的治疗时机:春季并非禁忌 邓娟主任强调,血管瘤的治疗不应因季节、节假日而延误。尤其对于快速生长、影响功能或存在恶变风险的血管瘤(如舌部、颈部等部位),需尽早干预。例如,湖北省肿瘤医院曾收治一名72岁患者,因长期忽视口腔血管瘤导致合并舌癌,最终通过高难度手术修复。春季假期若出现吞咽困难、疼痛加剧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二、血管瘤的综合治疗策略 邓娟主任团队根据血管瘤类型、位置及患者年龄制定方案: 药物治疗:适用于婴幼儿或小型血管瘤,需严格监测副作用。 激光/冷冻治疗:针对表浅血管瘤,需多次治疗以减少复发风险。 -手术切除:适用于大型或压迫重要器官的血管瘤,需联合多学科评估(以降低风险。 三、血管瘤健康管理 清淡饮食: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蔬果(如菠菜、南瓜),促进术后恢复。 规律作息:早睡早起,适度运动(如散步、八段锦),增强免疫力。 四、典型案例与患者教育 商丘市第五人民医院曾接诊一名儿童患者,因面部血管瘤导致心理障碍。邓娟团队采用激光联合药物治疗,半年后瘤体显著缩小。她提醒家长,血管瘤虽多为良性,但若持续增长或影响外观,需及时干预,避免延误最佳治疗期。 邓娟主任指出,春季期间的休养为血管瘤治疗提供了时间窗口,但需与常规医疗方案结合。患者应避免因“过年不就医”的传统观念耽误病情,同时注重术后调养与定期复查。商丘市第五人民医院血管瘤专科通过多学科协作与个性化治疗,帮助患者实现高效康复,重获健康生活。
邓娟 2025-04-05阅读量1164
病请描述:守护你的“蝴蝶结”:微量元素如何影响桥本甲状腺炎?——上海瑞金医院费健主任的科普指南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我既拿手术刀,也用微创技术治疗甲状腺疾病,同时在线上为超百万粉丝科普健康知识。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隐形健康杀手”——桥本甲状腺炎,以及它与微量元素的关系。 一、桥本甲状腺炎:女性更要警惕的“沉默病” 桥本甲状腺炎(HT)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简单来说,就是免疫系统“误伤”了甲状腺。患者常表现为甲状腺肿大、疲劳、怕冷,严重时会发展为甲减。数据显示,全球约7.5%的成年人患病,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近3倍!我国女性甲状腺抗体阳性率高达20.35%,远高于男性。 关键信号: 体检发现TPO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或Tg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异常升高; 颈部肿大但无疼痛; 不明原因的体重增加、脱发或情绪低落。 二、微量元素:甲状腺的“守护卫士” 甲状腺就像身体的“调度员”,而微量元素是它工作的“润滑油”。研究发现,碘、硒、铁的失衡与桥本甲状腺炎密切相关。 1. 碘:过犹不及的“双刃剑” 最佳摄入量:尿碘浓度(UIC)在300 μg/L时,甲状腺自身免疫风险最低。 过量危害:碘超标(如长期吃海带、紫菜)可能激活免疫反应,增加孕妇和儿童抗体阳性率(风险提高1.5~3.3倍)。 缺乏风险:碘不足会导致甲状腺代偿性肿大,同样诱发炎症。 建议:普通成人每日碘摄入量控制在150 μg(约6克加碘盐),孕妇可略增至220 μg。 2. 硒:甲状腺的“抗氧化盾牌” 甲状腺是体内含硒量最高的器官之一。硒能抑制炎症因子、保护甲状腺细胞: 低硒地区HT发病率更高(风险增加3.65倍); 补充硒酵母6个月后,患者TPOAb和TgAb水平显著下降; 推荐每日摄入量:成人60 μg,HT患者可遵医嘱短期补充至200 μg。 含硒食物:巴西坚果、海鲜、鸡蛋、蘑菇。 3. 铁:女性更容易缺的“隐形营养” 铁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必需元素,缺铁会导致抗体升高: 育龄女性缺铁(<15 ng/dL)时,TPOAb阳性风险增加89%; 孕妇缺铁可能影响胎儿甲状腺发育。 建议:女性每日铁需求为18 mg(男性8 mg),可多吃红肉、动物肝脏,搭配维生素C促进吸收。 三、维生素D和B12:现代人普遍缺乏的“健康盲区” 除了微量元素,维生素缺乏也可能间接影响甲状腺: 维生素D:40%的美国人维生素D不足,中国人的比例可能更高,与自身免疫病风险相关。每天晒太阳15分钟或补充600~800 IU维生素D3(优先选D3)。 维生素B12:纯素食者、老年人易缺乏,可能导致疲劳和贫血。建议通过强化食品或补充剂(每日2.4 μg)。 四、费主任的实用建议清单 体检必查项目:甲状腺功能(TSH、FT3、FT4)+抗体(TPOAb、TgAb)。 饮食均衡口诀: 碘盐适量吃,海带偶尔尝; 坚果硒来补,红肉铁不慌; 维D靠阳光,B12荤食藏。 高危人群: 女性、有家族史、长期压力大者; 备孕/孕期女性需重点监测甲状腺功能。 结语:健康需要“微量”关注 甲状腺疾病虽隐匿,但可防可控。就像养花需要精准浇水,身体也需要平衡的营养。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帮你建立科学的健康观。如果有甲状腺肿大、长期疲劳等问题,别犹豫,及时就医! 我是费健,你的健康伙伴。关注我,让医学知识变得简单有用! (本文参考《必需微量元素与桥本甲状腺炎关系的研究进展》及《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缺乏 | NEJM综述》,数据来源:PubMed、NHANES及中国横断面研究。) 推荐理由:结合最新研究,从临床经验出发,为女性及亚健康人群提供实用指导,助你远离“隐形健康危机”。
费健 2025-04-03阅读量893
病请描述: 血管瘤的常见类型与生长特点 血管瘤是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其中原发性占75%。根据病理结构,常见类型包括: 1.毛细血管瘤:表现为皮肤红斑或结节,多见于婴幼儿头面部,部分可自行消退。 2.海绵状血管瘤:深部组织青紫色肿块,可能压迫神经或器官。 3.蔓状血管瘤:血管迂曲呈蔓状,易破裂出血,需及时干预。 邓娟主任强调,约60%的婴幼儿血管瘤发生于头颈部,若瘤体快速增大、颜色加深或伴随疼痛,需警惕恶变风险。 春季为何可能加速血管瘤生长? 尽管血管瘤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邓主任结合临床经验指出,春季以下因素可能影响其发展: 1.激素水平波动:春季人体新陈代谢加快,激素(如雌激素)变化可能刺激血管内皮细胞活跃,促进瘤体增生。 2.紫外线增强:紫外线是皮肤病变的重要诱因。春季日照时间延长,未防晒的暴露部位(如面部)血管瘤可能因光损伤加速生长或恶化。 3.局部摩擦增加:春季衣物减少,位于易摩擦部位(如颈部、四肢)的血管瘤更易受刺激,导致充血或破溃。 春季血管瘤的防治策略 1.早期识别与动态监测 家长需观察婴幼儿皮肤异常红斑是否在出生后2-8个月内迅速增大,或伴随颜色变化(如由红转紫)。邓主任建议,若瘤体直径超过6毫米、边缘不规则或出现溃疡,应立即就医。 2.个性化治疗方案 商丘市第五人民医院针对不同类型血管瘤提供综合治疗: 激光治疗、手术切除、药物干预、综合方案治疗等。 3.日常防护要点 严格防晒:使用物理遮挡(遮阳帽、伞)或SPF30+防晒霜,减少紫外线暴露。 避免刺激:穿着柔软棉质衣物,减少摩擦;保持瘤体周围皮肤清洁干燥。 定期复诊:每3-6个月通过超声或影像学检查评估瘤体变化。 春季虽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却也可能成为血管瘤活跃的“催化剂”。商丘市第五人民医院邓娟主任提醒,血管瘤的治疗需结合类型、位置及患者年龄制定方案,切不可因看似“无害”而延误干预。该院凭借先进技术(如激光、微创手术)及多学科协作,已帮助众多患者实现精准治疗。若发现血管瘤异常变化,建议及时通过正规渠道预约邓娟主任团队,把握治疗黄金期,守护皮肤健康。
邓娟 2025-04-03阅读量1325
病请描述: 作为皮肤科医生,我每天都会遇到家长带着孩子来咨询色素痣(俗称“黑痣”)的问题:“医生,孩子这颗痣会癌变吗?”“需要激光点掉吗?”“为什么孩子会长这么多痣?” 今天,我将针对家长最关心的8个问题逐一解答,帮助大家科学认识色素痣,减少不必要的焦虑。 一、什么是色素痣? 色素痣是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局部聚集形成的良性肿瘤,可先天存在或后天生长。儿童期因皮肤代谢活跃,痣的数量可能逐渐增多,绝大多数为良性,家长无需过度紧张。 二、家长最关心的8大问题 1. 孩子出生就有的痣是胎记还是色素痣? 先天性色素痣在出生时或出生后6个月内出现,直径≥1.5cm的称为“先天性巨痣”(发病率约1/20000),这类痣需长期随访;小痣则多为良性,但需观察是否随年龄增长明显增大。 2. 色素痣会恶变成黑色素瘤吗? 儿童期痣恶变概率极低(<0.001%),但若存在以下情况需警惕: 家族史:直系亲属有黑色素瘤病史 先天性巨痣:直径>20cm的痣恶变风险约5-10% 反复外伤:如长在手掌、脚底等易摩擦部位的痣 3. 如何判断痣是否异常?牢记“ABCDE法则” A(Asymmetry)不对称:痣的两半形状不一致 B(Border)边界模糊:边缘不清晰、呈锯齿状 C(Color)颜色不均:出现黑、棕、红、白等混杂色 D(Diameter)直径>6mm E(Evolution)近期变化:短期增大、隆起、出血瘙痒 4. 孩子总抓挠痣,会刺激恶变吗? 反复抠抓可能引发炎症反应,但不会直接导致恶变。建议修剪孩子指甲,必要时用创可贴保护痣体,若频繁摩擦(如腰部、肩带位置),可考虑择期手术切除。 5. 能用激光或药水点痣吗? 不推荐!激光和化学腐蚀可能残留痣细胞,增加复发甚至恶变风险。 皮肤科医生建议: - 直径<3mm的痣:可观察 - 直径≥3mm或疑有恶变倾向的痣:手术彻底切除+病理检查 6. 孩子突然长了很多小痣,正常吗? 青春期前后因激素变化,可能出现“发疹性色素痣”,表现为躯干、四肢快速出现数十个对称分布的小痣,这属于正常生理现象,无需治疗。 7. 防晒能预防长痣吗? 紫外线是后天性痣的诱发因素之一。儿童应做好物理防晒(遮阳帽、防晒衣),户外活动时使用SPF30+、PA+++的儿童专用防晒霜。 8. 什么情况必须就医? 若发现孩子痣出现以下变化,请2周内就诊: - 1个月内直径增长>1-2mm - 表面破溃、渗液或周围出现卫星灶 - 颜色从均匀变驳杂 - 伴有疼痛或瘙痒 三、色素痣的处理原则 1. 动态观察:每月拍照记录痣的大小、颜色,标注尺子作参照 2. 科学干预:手术切除是唯一根治方式,局麻下10分钟即可完成 3. 心理疏导:避免因“痣”过度焦虑,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四、写给家长的话 色素痣是孩子成长中的常见皮肤现象,过度治疗或完全忽视都不可取。建议每年带孩子做一次皮肤体检,日常注意观察变化。记住: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
邓娟 2025-03-31阅读量860
病请描述:神经外科戴大伟教授一直从事神经外科尤其是颅脑和脊柱神经外科工作,持续钻研攻关脊髓脊柱疾病,在国内神经外科界独树一帜,每年诊治数千名全国各地患者,每年为数百名脊柱脊髓疑难复杂疾病患者手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治和手术经验,获得了广大病患的高度信任和众多业内专家一致好评。戴大伟副主任医师就广大患者关心的“脊髓空洞症”的相关问题进行全面细致解答。 1.脊髓空洞症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 脊髓空洞症(syringomyelia)可以理解为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缓慢进展的脊髓内液体异常积聚的为特征的退行性疾病,算是脊髓的“脑积水”。它最常见于颈段脊髓,在一些疾病可以向上延伸到生命中枢脑干(延髓和桥脑)。 因为脊髓的功能十分重要,它是脑控制躯干和四肢之间的连接,大脑接收信号和发出指令全靠脊髓,相当于一颗大树,扎入土壤深部的树根吸收水分和养分要通过树干传递到树枝和叶子,这里树干就相当于脊髓,脊髓空洞症相当于树干空心了,大树的生命就发生威胁。 2.脊髓空洞是怎么形成的? 有关脊髓空洞的发生机制目前没有统一的推断,最有代表性的发病机制研究为1960年代Gardner提出了水动力学理论。在正常胚胎发育过程中,脉络丛的脑脊液搏动对神经管的扩张起到了重要作用。小脑幕上下脑脊液搏动不均衡会导致后颅窝容积改变从而引起Chiari畸形和脊髓空洞症。 多数学者认为与脊髓局部的脑脊液循环障碍有关,导致脑脊液循环不畅的原因有很多,如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Chiari畸形或Arnold-Chiari畸形),该畸形位于颅颈交界区,可以引起明显脑脊液循环障碍,脊髓内的脑脊液与第四脑室脑脊液流动不畅。或者是寰枢椎脱位、颅底凹陷症引起相对的小脑扁桃体下疝,后颅窝容积减小导致脊髓内脑脊液循环障碍。 此外,颈椎病、脊髓髓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脊髓炎、脊髓肿瘤、脊柱侧弯等疾病都可以引起脊髓中央管扩张,脑脊液进一步在脊髓内部异常积聚,导致脊髓空洞症。 脊髓损伤头尾端空洞 3.脊髓中央管扩张是脊髓空洞症吗? 脊髓中央管扩张实际上是脊髓空洞的早期表现,它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稳定不变,每年复查脊柱核磁共振,中央管扩张无明显扩大,也无明显临床症状,一般不需要手术干预。另一种为脊髓中央管扩张逐渐加重,且有临床症状影像学习、工作或生活,则需要积极治疗。据临床观察,脊髓中央管扩张多数为稳定性。 多发颈段脊髓空洞,形成分隔 4.哪些因素会导致脊髓空洞的发生或加重? ①先天因素: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脊髓栓系综合征,脊髓脊膜膨出,脊髓或终丝脂肪瘤,脊柱裂,脊髓纵裂,椎管内先天性肠源性囊肿,畸胎瘤,先天性脊髓血管畸形,先天性脑积水等。 ②后天因素:寰椎枕化畸形,寰枢椎脱位,颅底凹陷症,颈椎病、脊髓髓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脊髓炎、脊髓肿瘤、脊柱侧弯,脊柱肿瘤,脊髓多发性硬化,脑积水等。 ③生活习惯因素,饮食因素:长时间低头看书、看手机或工作,导致的颈椎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反弓,加重颈椎病和颈椎管狭窄,屈曲位时脊髓前方受压加重,脊髓中央管脑脊液循环受阻,脊髓中央管逐渐扩张。不正确坐姿或工作负重加重脊柱侧弯也会加重脊髓空洞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饮食与脊髓空洞发生发展相关。 5.脊髓空洞是良性病变还是会恶变? 脊髓空洞症实际上是脊髓的积水,像脑积水一样当然属于良性病变,不是肿瘤性病变,不会恶变成为癌症。只要及时发现,正确对待,听取医生的建议和治疗,会得到很好的疗效和远期预后。 6.脊髓空洞症的分型有哪些? 根据脊髓空洞腔内脑脊液特点和脊髓形态,以影像学MRI表现为依据可分为:①交通型脊髓空洞;②非交通型脊髓空洞;③萎缩型脊髓空洞。 根据MRI矢状位脊髓空洞特点分为:①单发性脊髓空洞;②多发性脊髓空洞。以及①单节段型脊髓空洞;②多节段型脊髓空洞。 根据MRI横断面脊髓空洞程度分为:①轻型; ②中型; ③重型。 根据MRI横断面脊髓空洞位置分为:①中央型; ②偏中央型。 7.脊髓空洞症患者会有哪些表现呢? 脊髓空洞症患者主要有以下临床表现: 手内在肌萎缩,畸形,手灵活性降低 鱼际肌萎缩,手指无法展开,灵活性下降 ① 空洞内脑脊液张力性压迫症状 脊髓空洞压迫脊髓中央管前方的痛觉神经纤维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细胞,导致受累节段的痛温觉丧失、肌肉萎缩、肌力下降,而触觉保留(触觉受双侧神经纤维支配),患者往往表现为上肢肌肉,尤其是手内在肌萎缩(大小鱼际肌),手指麻木、灵活性下降,痛温觉下降后患者容易烫伤,手部畸形,力量下降等。在疾病早期,感觉障碍常位于一侧肢体,并逐渐加重。 ② 脑脊液循环障碍症状 头痛,可位于后枕部或颈部,可放射至顶部、乳突、肩部,常为阵发性。 ③ 其他合并疾病症状 如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寰枢椎脱位等可有走路不稳、眼球震颤,一过性视物模糊、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眩晕、恶心、共济失调等症状。 8.脊髓空洞症如何诊断? 脊髓空洞症的诊断和其他脊柱脊髓疾病诊断一样,以临床表现为主,结合脊柱CT和MRI扫描综合诊断。单纯靠临床表现或单纯靠影像学表现都不能诊断为“脊髓空洞症”,必须是临床症状体征与影像学表现相符合才能明确诊断,有时候有相关症状,但影像学不支持,不能明确诊断。有时候影像学有相应表现,但无临床症状体征,也不能明确诊断,也不一定需要手术治疗。这里需要经验丰富的神经外科医生来判断。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Chiari畸形)伴脊髓空洞症 9.脊髓空洞症是良性病变需要治疗吗? 脊髓空洞症是良性病变,不一定需要手术治疗,但是临床上必要的复查和随访是必须要做的,患者要定期看专门医生,最好是一直看一位医生,长期规律随访复查,对比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和影像学脊髓空洞本身的改变。必要时,医生会根据病情本身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保守治疗、药物治疗、微创手术治疗) 10.脊髓空洞症如何治疗呢? 总体来说,脊髓空洞症的治疗可以概括为保守治疗、药物及物理治疗、微创手术治疗。 ① 保守观察 定期随访观察也是治疗,对于无明显临床症状或轻型患者可以选择保守治疗,定期复查患者MRI平描或增强扫描、CT三位重建等。 ② 药物及物理治疗 对于有轻微症状但暂不需要手术的患者,可以给与对症止痛、缓解肌张力和麻木的药物治疗,如口服塞来昔布、加巴喷丁、普瑞巴林胶囊、盐酸乙哌立松等,针灸、理疗等也可以尝试。 ③ 微创手术治疗 对于较为严重或进行性进展的脊髓空洞症,建议行显微镜下的微创手术治疗,手术为脊柱后路小切口微创手术,分离肌肉和一个节段的椎板(部分患者采取半椎板入路),损伤较小,手术方式包括脊髓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术,脊髓空洞-胸腔或腹腔分流术,空洞穿刺造瘘术。而前者手术更加微创,疗效确切,并发症更少。上海长征医院神经外科戴大伟教授团队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和临床实践,提出根据脊髓空洞症分型个体化手术治疗。选取脊髓空洞张力最高空洞最明显的区域为手术目标区域(尽量避免高颈段脊髓和上胸段脊髓血供十分薄弱的区域),对于部分患者采取脊髓后正中沟入路,对于病因治疗无效及特发性偏心型脊髓空洞患者,脊髓DREZ入路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术是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申请发明专利,改良和优化目前分流管 标准化术式,标准尺寸置入,保证最好疗效 部分患者采取脊髓背根入髓区(DREZ)软脊膜切开,极其微创,避免后正中沟切开损伤薄束和楔束纤维,避免下肢深感觉障碍 软脊膜切开长度极小2.5-3mm 分流管远端务必要置入蛛网膜下腔,保证引流通畅,通则不堵。 11. 我不想做手术,能保守治疗吗? 对于无明显临床症状或轻型患者可以选择保守治疗,定期复查患者MRI平描或增强扫描、CT三位重建等。定期随访观察也是一种治疗方式,对于有轻微症状但暂不需要手术的患者,可以给与对症止痛、缓解肌张力和麻木的药物治疗。患者不需要焦虑,正确面对脊髓空洞,完全能够监测疾病情况和发展趋势。对于病情较为严重和进行性进展的患者,不应该惧怕手术治疗而延误治疗,手术较为安全和微创,手术总体上肯定是利大于弊,挽救患者神经功能,给患者带来真正的获益。 12. 脊髓空洞症手术以后康复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多久复查? ① 饮食方面 术后应注意补充营养促进伤口愈合。不要偏爱食物和挑食。也不能够吃太过辛辣刺激的食物,不能抽烟喝酒。 ② 并发症方面 康复期间要注意伤口生长情况,适当活动,不过度活动,短期内可能有肢体肿胀、疼痛等,对于有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要预防褥疮、肢体深静脉血栓等后遗症的情况。低头和弯腰要在医生建议下进行,必要时戴颈托、腰围等护具,不要久坐或久站,需要注意防寒保暖,可以在床上做五点支撑锻炼肌肉力量。 ③ 脊髓空洞症手术以后标准化复查应该这样的:手术后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一年分别复查一次,以后病情稳定是每年复查一次。戴大伟副主任医师提醒,复查时带好出院小结和之前的影像学片子等资料,方便医生及时了解病情,并将最新的情况与之前病情表现进行对比。
戴大伟 2025-03-30阅读量4276
病请描述:为进一步提升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在多部门的通力协作下,2025年3月3日,广东药科大学复星禅诚医院(广州新市医院)康复医学科正式全新开科!开科后,科室将认真贯彻全面康复的理念,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给患者开展系统的康复训练,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康复服务,帮助他们恢复生活和活动能力,全力以“复”,共筑高质量健康之路。康复医学科拥有一支由资深康复专家和优秀医护人员组成的专业团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过硬的治疗技术,能为患者提供神经康复、骨科康复、疼痛康复及老年康复等康复锻炼方案。除人才外,科室还配备了对应的康复医疗设备,包括:经颅磁刺激治疗仪、下肢步行外骨骼机器人,上肢康复训练系统、认知康复训练与评估系统、智能阶坡步行训练系统、悬吊康复训练系统、平衡治疗仪、可调式OT桌、语言言语康复训练系统、吞咽电治疗仪、骨骼肌肉疼痛冲击波、踝关节训练系统、低频脉冲电治疗仪、电针治疗仪、超声波治疗仪、股四头肌训练板、可调试PT床、木插板、电动起立床、床边单车等,能够满足不同患者的康复需求。现代康复技术:关节松动术、步态训练、平衡训练、核心肌群激活、心肺康复训练、吞咽球囊扩张技术、SET悬吊技术等;传统中医康复:小针刀、针灸、推拿、复位、穴位埋线、雷火灸等。案例演示综合康复下的病人案例展示张叔,73岁,1月前入厕时突发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含糊,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无视物模糊,无听力障碍,无意识不清等不适,送至当地医院急诊行颅脑CT示左侧额颞顶叶脑出血,出血量约18.1ml,住院保守治疗,现有右侧肢体无力,吞咽障碍问题。患者于2月28日来我院门诊就诊,入院时精神差,留置胃管,发音模糊,饮水呛咳及吞咽功能困难。经过康复团队的专业评估及个性化治疗,在3月10日这天成功拔除胃管,自主进食。梁先生,21岁,1年余前不慎摔倒头部着地出现左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清,血肿清除术后,后到广州的医院行颅骨修补术,曾在广州辗转多家医院进行康复治疗,情况有所好转,但依然站立不稳,不能独立行走,平衡能力较差。入院诊断为:1.颅内损伤 2.硬膜外血肿 3.脑干梗死 4.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经过团队的综合治疗,特别着重训练平衡功能和言语训练后,梁先生由之前的站立不稳,到可以能够独立行走,由言语不清到可以简单的交流,大幅提升了生活自理能力,为此患者也特意赠上两副锦旗以表感谢。曾先生,44岁,右侧肢体无力6月余,曾在外院进行右侧额颞顶部硬膜下血肿清除术+颅骨去骨瓣减压术+硬脑膜补片修补术。卧床三个多月,入院时言语不清,反应迟钝,左侧肢体肌力4级,右侧上肢肌力3级,右侧下肢肌力3+级,肌张力稍增高。双足下垂,关节活动受限,站立时脚跟无法着地,站立不稳,不能步行。来院后康复医学科团队为期制定了个性化的康复治疗,特别在“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加持的训练下,已经可以独立扶拐行走。黄女士,38岁,因突然出现眩晕、恶心、心慌,颈部疼痛加重来我院就诊,康复医学科给予正骨推拿治疗,采用龙氏正骨手法,先以传统揉捏法放松局部肌肉,然后分别作仰头摇正法和侧向扳按法,以纠正相应关节错位;再利用超声波原理将按中医辨证处方中药直接透入颈部靶点直达病灶,达到疏通经络气血改善微循环目的。经过3次治疗,患者眩晕明显好转,颈部酸痛基本消失。
戴胜良 2025-03-24阅读量834
病请描述:为进一步提升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在多部门的通力协作下,2025年3月3日,广东药科大学复星禅诚医院(广州新市医院)康复医学科正式全新开科!开科后,科室将认真贯彻全面康复的理念,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给患者开展系统的康复训练,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康复服务,帮助他们恢复生活和活动能力,全力以“复”,共筑高质量健康之路。康复医学科拥有一支由资深康复专家和优秀医护人员组成的专业团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过硬的治疗技术,能为患者提供神经康复、骨科康复、疼痛康复及老年康复等康复锻炼方案。除人才外,科室还配备了对应的康复医疗设备,包括:经颅磁刺激治疗仪、下肢步行外骨骼机器人,上肢康复训练系统、认知康复训练与评估系统、智能阶坡步行训练系统、悬吊康复训练系统、平衡治疗仪、可调式OT桌、语言言语康复训练系统、吞咽电治疗仪、骨骼肌肉疼痛冲击波、踝关节训练系统、低频脉冲电治疗仪、电针治疗仪、超声波治疗仪、股四头肌训练板、可调试PT床、木插板、电动起立床、床边单车等,能够满足不同患者的康复需求。现代康复技术:关节松动术、步态训练、平衡训练、核心肌群激活、心肺康复训练、吞咽球囊扩张技术、SET悬吊技术等;传统中医康复:小针刀、针灸、推拿、复位、穴位埋线、雷火灸等。案例演示综合康复下的病人案例展示张叔,73岁,1月前入厕时突发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含糊,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无视物模糊,无听力障碍,无意识不清等不适,送至当地医院急诊行颅脑CT示左侧额颞顶叶脑出血,出血量约18.1ml,住院保守治疗,现有右侧肢体无力,吞咽障碍问题。患者于2月28日来我院门诊就诊,入院时精神差,留置胃管,发音模糊,饮水呛咳及吞咽功能困难。经过康复团队的专业评估及个性化治疗,在3月10日这天成功拔除胃管,自主进食。梁先生,21岁,1年余前不慎摔倒头部着地出现左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清,血肿清除术后,后到广州的医院行颅骨修补术,曾在广州辗转多家医院进行康复治疗,情况有所好转,但依然站立不稳,不能独立行走,平衡能力较差。入院诊断为:1.颅内损伤 2.硬膜外血肿 3.脑干梗死 4.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经过团队的综合治疗,特别着重训练平衡功能和言语训练后,梁先生由之前的站立不稳,到可以能够独立行走,由言语不清到可以简单的交流,大幅提升了生活自理能力,为此患者也特意赠上两副锦旗以表感谢。曾先生,44岁,右侧肢体无力6月余,曾在外院进行右侧额颞顶部硬膜下血肿清除术+颅骨去骨瓣减压术+硬脑膜补片修补术。卧床三个多月,入院时言语不清,反应迟钝,左侧肢体肌力4级,右侧上肢肌力3级,右侧下肢肌力3+级,肌张力稍增高。双足下垂,关节活动受限,站立时脚跟无法着地,站立不稳,不能步行。来院后康复医学科团队为期制定了个性化的康复治疗,特别在“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加持的训练下,已经可以独立扶拐行走。黄女士,38岁,因突然出现眩晕、恶心、心慌,颈部疼痛加重来我院就诊,康复医学科给予正骨推拿治疗,采用龙氏正骨手法,先以传统揉捏法放松局部肌肉,然后分别作仰头摇正法和侧向扳按法,以纠正相应关节错位;再利用超声波原理将按中医辨证处方中药直接透入颈部靶点直达病灶,达到疏通经络气血改善微循环目的。经过3次治疗,患者眩晕明显好转,颈部酸痛基本消失。
林珂 2025-03-24阅读量726
病请描述:短短一周时间从几十毫升“疯长”到上千毫升几乎“霸占”了整个腹腔后体温狂飙到39°C,血糖也高达40mmol/L......广东药科大学复星禅诚医院(广州新市医院)普外科张寅主任带领团队 当机立断、迎难而上及时为他微创手术抽出了近2000ml脓液病情才逐渐稳定下来突发腹痛 以为是腰椎间盘突出近日,李先生无端出现腰腹部不适、并伴有酸胀感,一开始以为自己只是腰椎间盘突出,起初并未重视,忍忍就好了,但症状越来越严重,才被家人送到家附近的广东药科大学复星禅诚医院(广州新市医院)就诊。入院后,经过X光检查显示李先生的腰间盘并无异常,而普外科张寅主任很快发现,患者病情与腰间盘突出有很大不同,疼痛部位靠后,围腰也有不寻常的偏大,这一细节引起了他的警觉,便为李先生安排了腹部CT检查。CT检查显示,李先生的腹膜后存在大量脓液,这时候,李先生也出现了高热症状,体温一度飙升到39°C,白细胞、降钙素原明显升高。“这提示患者有重症感染,拖延下去会导致严重的脓毒血症,需要尽快手术,不然会危及生命!”腹部巨大脓肿,共吸出2000ml脓液面对这一紧急情况,普外科团队迅速行动,“ 腹部CT显示李先生体内有巨量脓液,加上患有糖尿病,血糖一度飙升到40mmol/L,还已经出现高热和贫血的情况,普通手术有一定的风险,容易出现感染等并发症。所以我们选择给他做B超引导腹膜后脓肿穿刺+腹腔镜下腹膜后脓肿切开灌洗引流术。" 张寅主任介绍。术中,张主任发现患者的脓肿已蔓延至整个腹膜后,经过好几轮的抽吸和冲洗,才彻底冲洗干净。历经 1.5 小时,医生在李先生的腹膜后抽出了总量约 1700ml 脓性液体和坏死组织。连续 4 天的灌洗引流,李先生腹膜后的引流液逐渐变清亮,医生估计大概有 2000 ml的脓液从腹膜后清除掉。随着脓液的排出,李先生腹部不适的症状明显改善,经过药物治疗,李先生的血糖也逐渐控制到正常水平。住院期间,李先生的体重足足降了23 斤!“现在感觉好多了,谢谢张主任及时救了我!”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李先生身体逐渐好转,恢复良好。预计不久之后,就能顺利出院与家人团聚。健 康 提 醒广东药科大学复星禅诚医院(广州新市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张寅提醒市民,身体出现进行性的腹痛、腹胀、下腹坠胀,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伴有高热、寒战,可能隐藏着更为严重的健康问题。如有以上情况,应立即前往医院排查病因,避免小病拖成大病。
张寅 2025-03-24阅读量710
病请描述:胆囊到底要不要切?瑞金医院专家告诉你这6种情况必须“狠心”告别!文 | 费健 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用30年临床经验为你解答! 一、胆囊:身体里的“胆汁小仓库” 大家好,我是费医生!今天我们来聊聊胆囊这个“低调”的器官。很多人以为胆囊是生产胆汁的,其实它只是个“仓库管理员”——负责浓缩和储存肝脏生产的胆汁,等我们吃炸鸡、火锅时,再释放胆汁帮助消化脂肪。不过,如果这个“仓库”出了问题,比如反复发炎、藏满结石,甚至可能癌变,那我们就得考虑和它“分手”了! 胆囊罢工的预警信号: 右上腹疼痛(尤其是饭后) 恶心、呕吐、腹胀 皮肤发黄(黄疸) 高烧、寒战 二、这6种胆囊必须切除!快看看你中招了吗? 根据最新医学指南和30年临床经验,我总结了6种必须切除胆囊的情况,用大白话给大家划重点👇 1️⃣ 反复发作的“暴躁胆囊” 胆囊炎就像“仓库着火”,多数是结石堵住出口导致胆汁淤积。有些人喝粥都频繁发作,疼到住院,生活质量直线下降。更可怕的是,反复炎症会让胆囊壁增厚,甚至诱发癌症!→ 建议切除: 每年发作超过3次,或发作后药物控制无效。 2️⃣ 结石“越狱”到胆管 小结石从胆囊溜进胆管,可能引发胆管炎(高烧、休克)或梗阻性黄疸(皮肤发黄)。这类胆囊就像“定时炸弹”,留着它,结石可能反复捣乱。→ 建议切除: 有过胆管结石病史,或胆囊内充满细小泥沙样结石。 3️⃣ 引发胰腺炎的“危险分子” 泥沙样结石更狡猾!它们可能溜进胰管,引发胆源性胰腺炎(死亡率高达10%)。这种情况必须当机立断,切除胆囊才能斩草除根! 4️⃣ 失去功能的“僵尸胆囊” 胆囊被结石填满(充满型结石),或胆囊壁太厚无法收缩(胆囊腺肌症),就彻底“罢工”了。留着它不仅没用,还可能癌变。 5️⃣ 息肉长得“不对劲” 不是所有息肉都要切!但符合以下条件,别犹豫:✅ 单发息肉>1cm✅ 宽基底、血流丰富✅ 半年内增长>2mm这些可能是癌变前兆,早切早安心! 6️⃣ 高度怀疑癌变的胆囊 如果B超或CT提示胆囊壁增厚、僵硬,或活检发现癌细胞,必须尽快切除!早期胆囊癌5年生存率可达80%,拖延就是玩命! 三、切了胆囊,还能快乐吃肉吗? 很多患者担心:“没了胆囊,是不是只能吃草了?”费医生辟谣: 完全不影响!胆囊只是“仓库”,胆汁照常由肝脏生产。术后初期可能轻微腹泻,但1-3个月身体就能适应。真正要注意的是均衡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哦~ 四、保胆取石行不行?听专家怎么说! 总有人问:“医生,能不能只取结石不切胆囊?”真相很扎心: 结石像野草,取完还会长 反复刺激增加癌变风险 保胆手术易残留细小结石所以,除非你是年轻、单发结石且胆囊功能完好,否则别拿健康赌概率! 五、费医生的健康小贴士 1️⃣ 无症状结石也要警惕:超过3cm的结石、瓷性胆囊,即使不疼也建议切除。2️⃣ 体检别漏超声:每年一次腹部B超,能早发现胆囊问题。3️⃣ 少吃油腻多运动:控制体重、规律饮食,预防结石形成。 本文整合自《胆囊良性疾病外科治疗专家共识》等权威指南,结合临床真实案例撰写。我是费健,一个既拿手术刀又爱写科普的外科医生。如果你有胆囊、胰腺、甲状腺问题,欢迎留言咨询,愿用30年经验为你守护健康! 推荐理由: 全网百万粉丝信赖的医学大V,用最通俗的语言讲透复杂疾病,让你看病少走弯路!
费健 2025-03-20阅读量781